“育尖”比“掐尖”更能展现学校实力

2019年03月01日09:13

来源:大河报

  □本报评论员赵志疆

  2月28日下午,郑州市教育局召开新闻通气会,确定了2019年郑州市区民办初中学校招生方式和录取原则。今年,如果一所民办初中学校报名学生数超过该校招生计划数,学校招生计划数的40%采用电脑派位的方式录取,招生计划数的60%由学校采取面谈方式录取。(详见今日本报AⅠ·04、05版)

  一年一度的“小升初”备受关注,此次改革堪称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电脑随机派位+学校面谈”模式的确立,意味着民办初中的招生不再单纯“择优录取”,必须兼顾公平性与均衡性。简单说,“电脑随机派位”旨在确保40%的新生是无差别录取,“学校面谈”则无疑是赋予了民办初中自主招生的权力,前提是坚持综合素质测评,不得考试或变相考试。虽然具体细则尚未出台,这样的录取原则也足以令广大家长暗自欢喜,毕竟,竞争激烈的“小升初”早已令人苦不堪言。

  “择校热”虽饱受诟病,但却始终在争议声中不断升级,从高中、初中乃至小学一路“择”来,不仅让人看到家长内心“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同时也看到了“起跑线”不断前移的严峻现实。“择”高中是为了上好大学,“择”初中是为了上好高中,一路“择”来,连小学也未能幸免。由此,不仅加剧了教育资源不均,甚至培育了一个炙手可热的产业——课外培训。虽然教育主管部门始终强调给孩子“减负”,但孩子在课内减下的负担,很容易被变本加厉转移到校外培训班中。其中,“小升初”培训班无疑是“重灾区”。

  既然是“择”,就必然有所取舍,而依据显然是教育资源的占有情况。所谓“入学难”,更多只是针对民办初中的择校生来说,因为公办初中坚持的就近划片入学本身并无难度。民办初中最初只是作为公办学校的一种补充,其在实践中成为越来越多的家长的首要选择,固然反映出民办教育的自身优势和市场活力,但是,更为重要的还是因为,民办初中在年复一年的“择优录取”中积累了足够的生源优势。以往,民办初中在招生中普遍看重考试成绩,为了在入学考试中“杀出重围”,超出教学大纲学习成为培训机构的常用套路。当成绩不足以一决高下的时候,不少民办初中青睐于考察“特殊技能”,于是,各类才艺兴趣班备受家长追捧。从某种意义上说,民办初中经年累月的“掐尖”,不仅导致“强者恒强、弱者恒弱”,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课外培训机构的运营模式和内容。

  去年伊始,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通知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其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就校外培训发展中面临的难点、痛点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去年11月12日,河南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共同制订了《河南省校外培训机构设置标准(试行)》,对培训机构规范运营作出了详尽的规定。其中明确要求,培训进度不得超过所在地中小学同期进度。笔者当时就撰文指出:只有推动中高考制度改革进一步加速,才能真正为家长解忧、为孩子减负。令人感到欣慰的是,以“电脑随机派位+学校面谈”模式的推出为标志,“小升初”制度改革已经迈出了堪称巨大变革的第一步。

  既保障新生的无差别录取,也赋予民办初中自主招生的自由,制度设计层面考虑得很完备。前者体现的是对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的捍卫,后者则反映了对民办初中自主办学的尊重。对于家长来说,“电脑随机派位”无疑是一次“碰运气”的机会,即使如此,相信所有家长都不会将孩子的命运押在“运气”上,“学校面谈”的过程中,“谈”什么、怎么“谈”,自然会成为家长下一步关注的焦点。确保“学校面谈”过程中的公开、公平、公正,不仅需要明确的态度,更需要细致入微的管理细则与问责体系。

  实际上,打破“择优录取”的招生模式之后,对于民办初中来说也不失为展示实力的机会——真正优秀的民办初中,不应只是令“掐尖”而来的学生保持优势,将资质平平的学生培育成“尖子”,更能展现学校的综合实力。站在同样的生源起跑线上,更有利于民办初中千帆竞渡、百舸争流。

编辑:郭同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