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3月4日下午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他强调,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文艺创作、学术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3月5日《人民日报》)
无论文学艺术还是社会科学理论,其创造力、创新力都来源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看准了“为了谁”这个大方向,才会自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文艺创作和理论创新的根基上勤奋耕耘。这是创作优秀作品和理论创新的必由之路,是不忘初心的具体体现,更是方得始终的必然选择。一部作品或一部论著,能够出艺术生产力、社会影响力和对外传播力,说到底是由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决定的。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需要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牢固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充分的用形象力和逻辑力感召人说服人鼓舞人。近年来,仅就文学艺术创作来看,文艺精品力作虽然不断涌现,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还不是完全相适应。这需要进一步把握文艺发展的正确方向,以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为追求,充分挖掘和展示优秀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为人民群众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艺术和理论创新也要紧紧摁住新时代的脉搏,与新时代同频共振。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是新时代的记录者,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是自己的职责使命,站潮头、迎风浪,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是光荣而神圣的担当。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艺社科事业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和理论工作者是塑造灵魂的工程师。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属于培根铸魂的“高级劳动”,在党和国家全局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用作品展示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是文艺和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打铁必须自身硬。广大文艺和理论工作者,应强化社会标杆意识,坚守高尚职业道德,多下苦功、多练真功,做到勤业精业,才能功到自然成。“四个自信”是建功立业之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尊自重、自珍自爱,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既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成就事业的精神条件。心中有人民,笔头品自高。自觉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用形式多样的作品增强骨气,提振底气,凝聚起中华民族砥砺奋进的强大洪流,才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张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