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军福
把情景剧搬进课堂,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创新教学方法,让思政课变得鲜活有趣;从校园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去年我省中小学开展的“圆梦蒲公英”暑期主题活动,追寻红色记忆,深受学生们喜爱;不仅课上讲得妙趣横生,就连微信朋友圈也满是“思政味儿”,河南农业大学的思政课教师把课堂搬到网上……从课内到课外,从网上到网下,我省大中小学结合自身办学特色,让思政课变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将深刻道理春风化雨地传授给未来一代。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历史的接力棒终将传递到今天的“95后”“00后”手中。他们正身处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栽培和引导,如果这时阳光不够、雨露不足,很容易“发育不良”。如果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扣错了,那么后面的每一粒都会跟着错。当前,互联网等新的信息传播渠道迅猛发展,多元化的思想文化观点交流交融交锋,一旦分不清、辨不明,很容易思想走偏、误入歧途。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承担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历史重任。新时代办好思政课,才能培养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现实中,有些学校里开设的思政课还存在找不准穴位、激不起共鸣、发挥不了作用的客观事实。有的照本宣科、流于形式,沦为“点名课”“刷分课”;有的自说自话、自问自答,而不管学生是否感兴趣、愿不愿意听。诸如此类现象,说明一些学校里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改革还不够。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就必须找到思政课新的“打开方式”,明确“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
亲其师才能明其道。思政课肩负的重任,终归要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教师队伍来“变现”。作为灵魂工程师,教师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去年年底,吴金印、刘志华、张荣锁等8人受聘为河南师范大学思政课首批特聘教授,他们的先进事迹,本身就是一部部生动的思政课教材,自然能打动人心。
有“营养”才能有“滋味”。好的思政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办好思政课,就要在“放盐”的技术和艺术上多琢磨。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是青少年成长成才的阳光雨露,将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将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从“养分”中汲取力量,才能补足精神之钙。
“活”起来才能“火”起来。思政课是在人的头脑里搞建设,事实证明,那种“我说你听”的灌输式教育效果不彰,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应当成为努力方向。只有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才能使我们的教育入脑入心、解疑释惑。如今,互联网突破了课堂和知识的传统边界,推动思政课创新改革,就要搭乘新技术的潮流快车,树立“互联网+”的教学理念,联通网上网下、课内课外,让“有意义”的事情变得“有意思”,让思政课更加魅力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