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严“自招”顺应教育公平的期许

2019年04月08日07:47

来源:河南日报

  □河南日报评论员刘婵

  日前,清华、北大、复旦、人大、武大等超过70所高校公布了2019年自主招生简章,在教育部最严“自招”政策大背景下,今年的自主招生普遍收紧。

  总体来看,今年高校自主招生呈现几大重要变化。一是报名门槛提高,今年各大高校自主招生认可的奖项类别大幅缩减,学科类竞赛基本要求“省级一等奖”及以上级别的奖项,多所高校明确“论文和专利不得作为申报材料”;二是考核难度增加,对考生进行体质测试不再是清华大学的专属,多所高校复试“标配”了肺活量、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等考核项目;三是降分优惠大幅缩水,已经公布简章的高校优惠分值多数为生源省高校投档分数线下降20分,而且考生必须达到一本线。此外,还有多校自招取消文史类专业,招生计划数大幅减少。不少媒体称今年的自主招生可谓“史上最严”“史上最难”。

  无论是门槛提高、专业优化,抑或是名额缩减、优惠降低,都充分体现了教育部年初发布“十严格自招”的政策意图。为了打破“一考定终身”,自主招生政策从2003年开始实施,不拘一格为一些“偏才”“怪才”提供进入重点大学的路径。但自主招生在受到越来越多家长和学生关注的同时,也随之出现了专利论文买卖、招生腐败等问题。曾有调查显示,自主招生生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原因就是城市的孩子有“比较优势”,许多家长从小就为孩子的各类竞赛、论文做准备。针对这种种怪象,2018年,教育部专门发文,提出严格报名条件、严格材料审查、严格学校考核、严格监督制约、严格惩处造假等“五严格”工作要求。今年年初,教育部对自主招生政策再发文,并从招生政策、招生程序、监督管理等方面严加规范,升格至“十严格”。

  公平作为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一个前提和底线,必须牢牢守住。自主招生政策上的“减法”,其实是为了寻求教育公平上的“加法”。招生、优惠幅度等“缩水”,也是为了避免自主招生“注水”。一个通过发文章“闯关”成功走向名校的学生,未来怎会成为栋梁之材?若只是从千篇一律的简历中来筛选出一个“履历”最漂亮者,“双一流”建设的人才基石何以稳固?高校作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高地,在自主招生中不能忽略价值引导的使命,应该最大化体现大学的办学宗旨和精神。自主招生政策收紧后,功利色彩大大减退,个别逐利者会理性选择竞赛,将重心回归到高考赛场上,这对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大意义。还有一些高校为了方便农村学生参加自主招生,在多地设置考点,提供经济资助,并专门开设针对农村考生的自主招生项目。在追求公平性上这样的探索值得推广。

  自主招生政策的严格并不意味着人才选拔的渠道变窄。随着招生改革的深化,尤其是新高考改革来临,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已经成为人才选拔的主流趋势。各种招生类型之间各有优劣,又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其中,不再有“一考定终身”的担忧,也融入了“综合评价”的空间,真正有能力的学生仍然会脱颖而出,这显然顺应了人们对教育公平的期许。


编辑:郭同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