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安
“真是及时雨啊”“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心无旁骛做事情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明确提出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赢得基层干部啧啧称赞。
然而,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另外一种声音:“先别忙着做,万一要做的事被纳入减负名单了呢,那岂不是就白做了。”坐等减负的音量虽小,却值得警惕。为基层干部减负,是为了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干实事、服务群众,而不能把减负当成少做事,甚至是不干事的挡箭牌。
哪些人把减负当不做事的借口呢?仔细观察,大致有三种干部。
第一种是某些老资格的干部:他们往往年龄相对较大,处于船到码头车到站的临界点,上班原本就是“当天和尚撞天钟”,“坐等”退休。他们所盼望的减负,是“我劳苦了一辈子,已经够了,该停下来了,可以提前休息了”。第二种是持观望态度的干部:他们能力相对差一些,平时工作简单一点的觉得没意思不想干,难一点的又干不好,总是希望手中的工作都能够被减负减掉,多干变少干,少干变不干,常把“很可能这也是减负的内容”挂在嘴边,并振振有词,“你看,连每周的工作简报都取消了”。第三种是活在“以前”的干部:他们穿旧鞋走进新时代,动辄“以前怎样怎样”“以前不填这么多的报表工作照样开展了”“以前,不写学习笔记还是一路顺利地走过来了”……言外之意就是现在的一切都应该减负,还原成原来的样子。
以上三种干部虽然表现形式不一样,但是目的是一样的:想借减负东风推卸责任,不愿干事、不想干事,本质还是不作为和懒政、怠政。坐等减负有损行政效率和服务群众质量,其危害不容小视,必须坚决杜绝。减负的目的是让干事更爽、工作更快、业绩更优,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不是让工作简单地由多变少,由少变没了,不是“一减了之”。因此,广大基层干部要摆正心态,正确理解减负初衷,把减负与“提质增速”结合起来;上级领导部门要为实干者撑腰、鼓劲,把干事与容错结合起来,让干部敢干乐干,把优劳优酬与实绩结合起来,让干部善干能干,把“能者上庸者下”与干部工作状态结合起来,让干部想干盼干,为基层营造出浓浓的实干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