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课为什么校内开花校外香

2019年04月16日07:20

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大河报评论员赵志疆

  “(美育)是整个学校教育里面差不多最短的短板,要做好这件事情,不外乎要改天换地,我们整个学校的面貌要发生重大的变化。”4月15日,在教育部发布会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表示,美育不仅仅要求从配齐、配强师资做起,还要在改革学校教育的评价体系、艺术场馆建设等方面有大的突破。

  不久前,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高校美育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王登峰透露,今年年底之前,教育部还要推出《新时代学校体育美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将就加快补齐教育中的体育和美育短板,明确学校体育和美育在教育评价体系中所占的应有地位等作出要求。

  学生生涯里,音体美课程是一种尴尬的存在,明明大受欢迎,课程安排却总是很少,即使如此,还随时有可能被其他课程取而代之。原因很简单,在不少人甚至包括老师的心目中,音体美本来就是可有可无的“副课”,理所当然应为“主课”让步。

  这种认知由来已久,即使在艺考空前火爆的当下,音乐和美术的学校地位仍未见提高。环顾四周,艺考热逐年升温,受关注度丝毫不亚于高考。每年参加艺考的考生如过江之鲫,不过,热闹只属于校外培训机构,对于普通中小学生来说,包括音乐和美术在内的艺术课依然“奇货可居”。

  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反差:一方面,艺考生与日俱增,由此甚至催生了包括辅导、培训、考级、评奖在内的庞大产业链;但在另一方面,艺术课的校内地位却并没有任何改善。艺术课为什么校内开花校外香?一言以蔽之,考试指挥棒使之然。

  因为不纳入考核体系,所以学校难能真正重视美育;因为有考试加分政策,所以各类校外特长班备受青睐。当孩子的生活被各类辅导班填充得满满当当,当艺术不是让人品味生活美好,而是咀嚼痛苦与压力的时候,这些孩子到底从中学到了什么?与艺考生“营养过剩”相对应的是,普通学生长期“营养不良”,所以格外期待为数不多的艺术课。

  此次新闻发布会上,王登峰司长表示:“只有取消了(特长生)加分,才有可能真正地实施学校的体育和美育,不再是个别优异的或者有特长的人去学就行了,而是每个人都必须去学的。”

  取消考试加分制度,有助于将艺术课学习还原为兴趣本位,而兴趣不仅是从艺术中享受快乐的关键因素,更是决定着最终在艺术之路上走多远——对某种艺术不感兴趣的人,即使迫于压力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最终能走多远值得怀疑。

  将美育和体育纳入学校考核,意味着它们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副课”。相比起体育,美育显然更需要教育和引导,因为世界从来都不缺少美,关键是教育者能否启迪孩子们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美。美,既关乎通用法则,更是一种个人感受。在网红脸大行其道,美被不断模式化、套路化甚至庸俗化的背景中,学校教育理应重视美育,相比起增设课程,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多元化审美的兴趣与素养,显然更值得教育者思考和行动。

编辑:张馨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