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研学旅行要做到趋利避害

2019年04月16日07:21

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罗志华

  近期,中小学迎来游学热潮,不少学校组织学生到境内外研学旅行。记者探访了解到,北京市一些中学已将学生研学旅行表现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研学旅行火热的同时,有家长反映,虽然多数研学旅行自愿报名,但由于学校将其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不敢不报”。对此校方表示,研学旅行自愿参加,也可以用其他实践活动代替。尽管如此,仍然打消不了部分家长的担心。(4月15日《新京报》)

  2016年,教育部等部门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不少地方也出台了方案来普及研学旅行,使之成为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研学旅行的花费不菲,对于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将形成很大的经济压力。组织活动时,应该照顾到这部分学生的情绪,避免在学生之间引发攀比,导致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不得不硬着头皮参加活动。

  同时,研学旅行要完全确保自愿原则,避免出现强制和半强制现象。不少学生家长之所以对研学旅行“不敢不报”,就在于没有完全确保自愿。尽管学校规定研学旅行可以用其他实践活动代替,已经赋予了家长和学生很大的选择权,但将研学旅行直接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就足以触及到家长的敏感神经,因担心影响到孩子升学而不敢拒绝。因此,即使学校无心强制,但只要操作不当,同样会产生类似于强制的效果。

  研学旅行要想做到趋利避害,就得对活动进行精心设计。首先,不宜大张旗鼓地宣传和推介活动,在同一时期,也不宜推出价位相差较大的不同路线。其次,研学旅行所增长的知识,会在历史、地理等很多方面得到呈现,综合素质评价的,不应是参加活动本身,而是活动产生的实际效果。此外,用其他实践活动代替研学旅行,也应该落实在素质评价方面,假如学生认真参加其他实践活动,同样有机会获得较高的综合素质评价,研学旅行所导致的升学焦虑就有望消除。

编辑:张馨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