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首先要“减非”

2019年04月17日07:44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张玉胜

  填不完的表格、写不完的心得体会、五花八门的比赛或活动、各式各样的评比或检查……眼下,在一些地方,一拨拨袭来的非教学任务让不少教师身累,心更累,以至于有教师感慨,“都快没时间教书了”。(见4月15日《中国青年报》)

  在一般人看来,教师似乎是一份清闲职业,只需上上课、教教书、批改学生作业即可。但走近基层教师群体,即可发现情况并非如此,压力大、任务多、负担重是他们的真实工作境况。备课、讲课任务重一点也就罢了,好歹算是分内之责,但导致其“都快没时间教书了”的超负荷缘由,很多时候并非来自教学“主业”,而是“忙于”许多教学之外的“非本职”任务。

  说起教师的诸多“非本职”活动,既有来自教育行政部门的各类会议、督导检查、评比验收、达标考核等,也有一些社会性任务,比如“扫黑除恶”线索摸排、各种投票任务、非法集资线索汇报、周边环境安全调查和巡查、交通安全宣传、防台风宣传等。教育的宗旨是教书育人,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一些非必要的教学任务和有必要的非教学任务,不仅耗费了一线教师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还可能会异化和悖逆“人民教师”的职业定位,造成“种别人地、荒自家田”的负面效应,最终受到冲击和影响的,无疑是孩子们的知识学习和品格培养。

  教师负担过重,固然有边界不清、监管不力的制度原因,但认知错位的思维误区,也是这种乱象的重要推力。一是错把教师的有限“教育”当无限“监护”,让教师承担了过多管理之责,比如当编外政府人员,访贫户、搞拆迁、招商引资;二是过多过滥的“进校园”,凡事都想“从娃娃抓起”,试图发挥学生“小手牵大手”的宣传、倒逼、促进效用,教师的“额外负担”便纷至沓来。

  为教师“减负”,首先是要“减非”,即减去非本职所需的“教学任务”和社会事务,让行政的归行政、社会的归社会、校园的归校园。这就需要从建章立制的层面,为教师的职业定性、职责定位,明确学校、教师的责任、权利、义务边界等,同时也要适当赋予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老师“说不”的权力,为非教学工作进校园项目打造防火墙、划出隔离带,避免闲杂事务侵占正常教育工作。

编辑:史海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