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哲
爬上引擎盖维权的西安女车主,日前已与4S店达成和解。她通过个人较真、社会舆论广泛共鸣支持,取得圆满的结果,值得欣慰和祝贺。但个体维权成功,只是把带有行业性、社会性的深层问题曝光出来,深挖根源、持续治理,才能还消费者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
回看“哭诉维权”一事,车主的无奈无助,销售商系统的推诿扯皮、涉嫌欺诈,以及市场监管方的低效和被动,让无数消费者感同身受,这也是事件迅速升温为一个全国舆论热点的原因。从合同法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再到行业“三包”规定,没有得到有效执行,也是某些销售商漠视消费者权益的“底气”所在,只有釜底抽薪、源头治理,才能让销售行为纳入法治化、正常化轨道。尽管当事双方已经和解,但法治不能和违法和解,西安市场监管部门应硬起手腕、一查到底,对查出的问题依法严肃处理,把结果透明公开,这才能让“坏事”变成震慑欺诈、广泛普法、维护城市形象的好事。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说明法治及其真正实施的极端重要性。随着西安车主维权事件发酵,近期宁波奔驰车主、上海奥迪车主等维权难也纷纷被关注。显然,“哭诉”也好、“炒热”舆论也罢,都是权宜之计,也是依法治国必须关切和回应的时代呼声。“哭诉”不是欺诈者能听懂的语言,世界范围内的治理经验表明,对销售欺诈和劣质服务,应迅速反应严查重罚,罚到违法者肉疼,罚到企图效尤者心惊胆战;对失职渎职的监管者实行有效问责,才是法规条文落地生根的关键。汽车销量第一大国的中国,鼓励消费发展经济、造福民生的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今天,让“哭诉维权”谢幕,让法治正义回归,正当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