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启皓
一年级学生在家垃圾分类、洗袜子;二年级学生饭后收拾、擦桌子,并学习洗碗筷;三年级学生会打死结、活结、蝴蝶结等;四年级学生学会烧一个蔬菜;五年级学生坚持每周至少洗一次碗及清理灶台;六年级学生能根据营养搭配需求,独立去菜场买菜……日前,杭州富阳区教育局向全区小学生发布“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指导建议,清晰列出小学阶段学生参加家务劳动、校内劳动、农场劳动和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等四方面的内容。(见4月23日澎湃新闻)
这份“劳动清单”其实更细,每个年级的学生都有适合其年龄特征的75件劳动事项,涵盖了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份“劳动清单”触探到了当前教育短板。这两年,反对应试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然而好多人有“叶公好龙”的心态,真正从试卷上考应用能力,却被人认为是“奇葩”。“奇葩”这个原来的褒义词,现在已变成了贬义词。
为何是这样?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知识运用还是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纸上谈兵,固然有高低,未经实际检验,往往不为人所信服。就像《三国演义》上讲魏延献策可以从子午谷出逼近长安,诸葛亮不同意,魏延不服。如果魏延从三国“穿越”到明朝末年,看看“闯王”高迎祥率领的几十万人在子午谷中如何被明军几千人歼灭的史实,就会明白,从子午谷过兵马危险性极大,就不会再有争论。
现在对教育方法的褒贬如出一辙。很多人骂应试教育,教育专家也在考虑如何加快转入素质教育。但只从考卷上看,从纸上看,往往会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怪圈。而“劳动教育”的出现,实际上给出一个方法,能否以解决实际问题成效作为评判学习成绩的高低呢?
事实上,一些副科已经瞄准这个方向。比如试验考试,让学生具体操作,操作规范有规可循,打分公平公正;比如体育考试,看跳远高度、跑步速度、跳绳快度,从而更科学地考察学生的运动状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实际问题,就得让学生把学习的成果运用到生活中、实践中,并以结果定优劣。杭州“劳动教育”的意义绝不止于让学生学会生活技能,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落到实处,提供了一个用实践考核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