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整治“洋地名”彰显文化自信

2019年06月20日14:01

来源:大河网

近日,郑州市印发《郑州市进一步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进一步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对居民区、大型建筑物和道路、街巷等地名中存在的“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进行标准化处理,其中,“曼哈顿社区”“香榭丽舍”等被点名。(2019年6月20日 《河南商报》)

郑州再次清理整治地名,网络上对此褒贬不一。有的认为洋地名乱象的确该整治,有的则认为无伤大雅,也有网友质疑,一个开放的社会竟然容不下一个“洋地名”?其实,这无所谓包不包容,作为一个开放的国度,我们肯定能够容得下外来文化,但这并不代表可以随意用。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中国父母在给孩子起名的时候都会寄予美好的愿望,有对身体的祝福,有对前途的寄托,总之,大多数人的名字都不是几个字的简单组合,背后无不蕴含着某种意义。地名也一样,比如“故宫”“圆明园”“少林寺”等无不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独特的文化符号。

地名的功能不止在于起一个名号、有一个称谓,这些名字其实也在向外界传达一定的意义、内涵和价值,同时也会产生特定的影响。因此,取名要考虑到公序良俗、他人感受,毕竟这名字是用来展示给外界、供别人称呼的。

1996年颁布的《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明确规定,“不以外国人名、地名命名我国地名”,以制度整治洋地名,前些年曾一度初见成效,但近几年随着一些地方的房地产市场升温,起洋名现象又卷土重来,并成了一些开发商抬高房价的拿手好戏。

地名承载了很多的乡愁、文化、历史等,是一个地方在特定时期的文化符号。那些看上去博眼球的“洋地名”,由于缺乏根植中国的土壤,很难扎下根,只能是昙花一现,给人留下崇洋媚外的笑柄,对其进行整治,还中国地名本来面目,回归文化自信是正确的选择。

地名是社会基本公共信息,是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优秀地名数不胜数,相信只要我们把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好,把优秀的文化符号用好,一样可以做到“高端大气上档次”,我们应该有也必须有这样的文化自信。(星空)


编辑:郭同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