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三夏”小麦机收大会战自5月28日启动以来,装备保障有力、组织调度有效、机具流动有序,天气总体晴好,麦收由南向北快速推进,鄂、豫、皖、苏、鲁、冀、陕等冬小麦主产区相继告捷。截至6月18日,全国已收获冬小麦3亿亩,大规模小麦机收基本结束,机收率达96%,创历史新高。从曾经“黄金铺地、老少弯腰”到如今“只闻机器响、不见人奔忙”,农业机械化部队让“三夏”生产变得越来越高效、越来越从容。(农民日报6月19日)
发展越来越快的农业现代化,让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同时也把更多的劳动力从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机器代替了人,满足了我国农民多少年来的期盼,但五花八门的农机具和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逐渐成为历史,而且渐行渐远。
农业现代化是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的任务,也成为全国人民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更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质量。从人力劳动到以畜力为主,再到机械的全方位介入,农业生产工具的变化见证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步伐,同时也记录着现代农业文明的进程。如今,由大型机械唱主角的“三夏”,让更多的年青一代失去了直接参与农业劳动的机会,更不用说体验传统的农业文明。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从未中断过的文明。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农业文明在中华民族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农业劳动不仅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更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一方面,农业劳动为人们提供了创新创造的无穷机会和动力,锻炼了人们的体魄,激发了人们的潜能;另一方面,农业劳动让人们苦中作乐,从中形成了勤俭节约、互助合作等优良传统,留下了《诗经》中的名篇和《悯农》等佳作,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食粮。
农业现代化更需要传承农业文明。农业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也是农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决不能因为机械代替人而割裂农业文明。把传统的农业文明与现代农业文明结合起来做好传承,是时代之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完成。
乡村游的兴起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一个重要途径,将传承与创新结合起来,才能激活农村经济,传承农业文明。一方面,可以建设农业博物馆,通过观察实物和文图场景的讲解,以常规形式传承农业文明。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各地特色和实际,专门建设一批传统农业生产体验园,给年轻一代提供参与农业劳动的机会,在真实的劳动中体验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感受深厚的农业文明,同时通过与现代农业生产的对比,感受到祖国发展的日新月异,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农业现代化快步走来了,我们确实值得欢欣鼓舞,但更要传承好农业文明中传家宝,凝聚民族魂,齐心协力走上全面小康之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老车新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