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纳凉点”成为“暖心点”

2019年06月21日07:44

来源:河南日报

  □冯军福

  6月18日,省政府新闻办发布2019年全省人民防空工程避暑纳凉工作相关情况。今年,全省18个省辖市、10个省直管县(市)全部参与人防工程避暑纳凉工作,拟开放纳凉点126处,可同时容纳近22万人纳凉,开放时间初步定为6月下旬至9月上旬,由各地结合实际和天气情况陆续分批向市民免费开放。(见6月19日《河南日报》)

  网络上有句调侃的话:打败你的不是天真,而是天真热。入夏以来,不少城市已经提前进入“烧烤模式”,高温值不断“爆表”,走两步,一身汗,让很多市民直呼受不了。而城市之大,并非每个人都能安坐家中或办公室吹着空调享受惬意凉风。一些外来务工者或家庭困难群体,宁愿在大夏天摇着蒲扇也不舍得开风扇。快递员、环卫工、建筑工人,这些冒着高温在城市角落奋斗打拼的人,更是早已习惯了汗如雨下。

  这个夏天该怎么过?夏日消暑有何“凉”方?暑热难耐之际,政府开放人防工程纳凉点,让市民避暑降温有了好去处,无疑为“高烧”不断的城市带来了丝丝清凉。今年,我省18个省辖市、10个省直管县(市)全部参与人防工程避暑纳凉工作,而且免费向市民开放。光把门打开还不算,今年开放的纳凉点,均悬挂条幅和引导标识,方便市民查找,除了配备充足的饮用水、桌椅、防暑药品等,市民还可以在这里上网娱乐,开展文体活动。凉在身,暖在心。纳凉点的开放和设立,体现了一座城市的善意和情怀。当然,让老百姓在暑热里感受清凉,并不止于开放纳凉点这一条道,夏日消暑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

  政府多开辟“阴凉地”。夏日避暑纳凉是老百姓的刚性需求,应当纳入制度性的关怀,成为公共服务的延伸,变居民自寻出路为城市主动供给。除了人防工程外,政府还可以创造条件,多开辟公共场所供市民避暑纳凉,比如有条件的图书馆、体育馆、城市公园等公共资源。不仅如此,政府还可以督促、落实好防暑法规,加强高温保护方面的执法监督,维护高温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商家多提供“遮阳伞”。持续的高温催生了“清凉经济”,手持风扇、退热贴、冰垫等自带降温效果的“消暑神器”网上热卖,24小时书店、游泳馆、大卖场等商家也抓住商机,生意火爆。对于这些商家来说,要想趁“热”赚钱,就要紧盯消费者需求,多提供优质服务。

  社会多栽种“纳凉树”。去年,包括郑州在内的不少城市出现了“爱心冰柜”,供交警、快递小哥等人群自助取用饮品,酷暑中传递城市爱心;武汉一家民营医院,每晚腾出大厅,清扫消毒,开启空调,提供地垫,供患者家属打地铺……夏日消暑,除了政府部门的主动作为外,还需要你我齐出力,哪怕是送上一瓶水、道一句辛苦,想必也会让街头的一线工作者心里暖暖的。

  曾经,“战高温,斗酷暑”是激励人们努力工作的口号。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入人心,抵御热浪袭击,不仅事关个人冷暖,还关乎社会温情。只要人人搭把手,为城市种下“纳凉树”,再热的夏天也会清爽怡人。

编辑:郭同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