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如何看待小学生的“质疑精神”

2019年06月27日14:37

来源:大河网

“蚌的肉被鸟嘴夹住,蚌又用壳把鸟嘴反夹住,它们是怎么开口说话的?”近日,一个五年级的小学生质疑鹬蚌相争,询问了语文老师,老师说:更应关注寓言故事中的道理。目前,出版社作出回应,这则故事出自《战国策》,教材暂不会更改古文的记载。(据新华网)

从《后羿射日》到《鹬蚌相争》,最近一个时期,孩子们对教材的质疑新闻层出不穷,从侧面反映当前的读书认真思考,而且读出了效果。后羿是怎么“蹚”过没有水的九十九条大河?蚌的肉被鸟嘴夹住,蚌又用壳把鸟嘴反夹住,它们是怎么开口说话的?但从这些字面上的逻辑漏洞看,孩子们的质疑也不无道理。孩子有质疑,这本身没问题。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正确引导。这说明处在好奇心最为旺盛的年龄,他们在主动的思考而不是被动地输入知识。小学生挑出课文中的错误,是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更是质疑权威的一种表现。不管成立与否,都应该对他们的批判精神加以保护而不是横加指责。

那么,我们呵护在孩子们“质疑精神”的同时,该如何解答质疑?老师回答得也没问题,重点应该关注寓言故事里的道理。我们知道,寓言故事,是一种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如果真较真的话,《鹬蚌相争》里的鹬和蚌根本不是一个物种,它们之间是不会有对话的。针对小朋友的质疑,可以多从历史背景进行解释,苏代坚持让鹬蚌针锋对话一场,是为了让道理变得更为直观,是纵横家们对君王游说的言论策略。然而,苏代的举例,却忽略了生物原理。

家长和老师们,一方面要引导孩子用抽象思维、想象力去欣赏瑰丽奇幻的神话寓言,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一方面,在基础教育阶段,当孩子的鉴赏程度还未达到时,针对孩子的教育内容也应该尊重逻辑和基本的常识,严谨的思维逻辑也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认知能力,更是伴随孩子一生。(魏蔚)


编辑:张馨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