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公交车让座,我们该何去何从?

2019年07月02日19:47

来源:大河网

近日,一位别着“勿需让座”LED胸牌乘坐地铁的老大爷火了,引发网友狂赞,被称为“硬核大爷”。老人名叫刘增盛,大连人,今年76岁。老人表示,此举是怕给其他乘客增加负担。(7月2日《北京晚报》)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普遍加快,但是一系列关于公交让座的报道却引发了人们的思考。一些人认为公交上让不让座是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强制让座就是一种道德的绑架。一些人认为尊老爱幼、礼让谦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该让座给老弱病残孕等弱势群体。

那么,到底“让”还是“不让”?“让”又何妨?“不让”又何妨?我们的公交让座文化,究竟该何去何从?

有人说通过立法来解决“公交让座”问题,笔者觉得不太合适,我们来分析一下在公交车上让座的问题,实际上是两个问题:

一个是权利的让渡,即乘客对自己的座位有处置权,只是放弃了自己的权利,将其让渡给受让人;

另一个是道德自律,即对老弱病残孕的让座,从道德角度来讲,是一种无法律强制性的道德义务。

权利的处置是乘客与公交公司之间的法律关系;而道德自律则是乘客与社会间的道德关系问题。

厘清了这个问题,我们就可以看到,以强制手段强迫乘客履行道德义务,恰恰是一种在法理上以公权侵犯个人权利的行为。

但是道德和法律毕竟是两个层面并且有时候会存在冲突的东西,将公交让座问题立法并赋予营运人员拒载拒绝让座者的权力显然是存在问题的。

一段时间以来,个别老人在公共场所的自私失德行为被曝光,引起网络上对为老不尊者的一片谴责之声。而拒座大爷胸前的那块闪亮的牌子,是在默默地告诉大家,善行不分老幼,更多的还是“变老了的好人”。今天大家为拒座大爷叫好,明天我们很可能会遇到懂事的少年、体贴的大姐、正义的大叔,面对“勿需让座”,一定会有更多的人“主动让座”。

拒座大爷成网红,令人欣慰。它充分说明,善行和美德,必受推崇,也必被追随。良好的社会风尚,就是在这种推崇和追随中越来越强大。(烟丝泡茶)


编辑:张馨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