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动起来让乡村治理“活”起来

2019年07月11日07:52

来源:大河网

  “群众是乡村治理的服务对象,也是受益对象,更是重要的参与者。群众的积极性能否有效激发,直接关系到治理的效果。”

  □河南日报评论员薛世君

  《半月谈》杂志近日刊登一则报道,华北某市远郊的一个村庄,环境一塌糊涂,配了保洁员打扫卫生也无济于事。有了保洁员以后,村民更不在意公共卫生了。后来区里拨款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区、乡两级的机关干部也到村里来,与全村党员一起共100多人在村里扫大街。区长“混”在群众中间听群众的反映,让他惊奇的是,不少群众站在旁边一边嗑瓜子一边看热闹,像逛动物园一样时不时指指点点哪个领导干得如何。这个村环境整治不好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群众的广泛参与,没有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近日笔者在武陟县詹店镇采访时了解到,当地通过全面开展党建+乡村治理“五个示范村”创建活动,把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调动了起来,让乡村治理别开生面。这五个示范村,是支部建设示范村、平安建设示范村、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乡风文明示范村、生态宜居示范村。该镇对成功创建“五个示范村”的村,授予“党建示范村”荣誉称号,对村集体奖励1万元,对全村67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年发放补助300元。这项举措一出,全面激发了该镇1.1万余户、4500余名67岁以上老人的积极性,纷纷主动参与到示范村创建活动中。正是因为把为了群众与依靠群众结合起来,拓宽了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渠道,调动了群众参与乡村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当地快速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

  群众是乡村治理的服务对象,也是受益对象,更是重要的参与者。群众的积极性能否有效激发,直接关系到治理的效果。在詹店镇马营村采访的时候,该村党支部书记秦小五告诉笔者,自从“五个示范村”创建以来,村里67岁以上的老人,纷纷自觉自愿投入到村里各项工作中,个个都成了政策法规的宣传员、收集民情民意的信息员、排解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和环境卫生的监督员,全村矛盾不出村,多年来一直是“零上访”村,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有什么诉求,基层组织能够随时掌握;有什么困难,基层组织可以随时帮着解决;有什么问题,基层组织可以随时发现和处置……群众积极性得以有效调动,基层党组织功能得以强化,乡村治理就可以实现良性循环,乡村振兴也能够打开局面。

  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核心不在事务工作,而在群众工作。综观国内省内基层治理的好经验、好做法,从浙江的“枫桥经验”,到发端于邓州的“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从柘城县普遍成立的红白理事会,到詹店镇正在推行的“五个示范村”创建活动,无一不是把群众的广泛参与作为基石,无一不是把基层党组织的堡垒作用作为支撑。正如詹店镇镇长夏虎军所言,原来是村干部干、群众看,现在是干部干、群众也干,拧成了一股劲儿,最明显的效果是“一高一低”,村“两委”威望高了,信访量低了。党建引领、群众参与,成就了詹店镇快速发展的势头,目前该镇所辖行政村比学赶超、明争暗赛,干事创业氛围浓厚,承接产业转移的脚步明显加快。实践表明,群众的参与度越低,乡村治理的难度就越大;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越高,乡村振兴的步伐就越快。

编辑:史海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