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文抄公”是怎样练成的

2019年07月17日07:50

来源:河南日报

  □段官敬

  日前,有媒体报道基层干部不愿写文件材料,并披露基层存在不少“文抄公”现象。笔者看后,想起同在乡镇工作的好友说过,他写材料写得最多的时候“一天写八篇”,每篇都是从网上扒来原稿,结合单位情况删删减减、修修改改而成,用好友的话来说“百度十分钟,调整十分钟,写稿如此简单”。正因如此,好友得了个“百度哥”的外号,是个典型的“文抄公”。

  从好友身上可以看出,“文抄公”之所以“抄”是因为要写的东西“多”。“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意味着基层要写的文稿多、材料多、汇报多、宣传多、讲话多,尤其每逢督查检查、年终总结等关键节点,哪儿的材料都等不得、拖不起、催得急。基层人少事多,所谓笔杆子往往也是“矮个中挑高个”,甚至“赶鸭子上架”“逮着谁是谁”,抄公文难以避免。

  基层干部并非不想把公文写好,很多时候是因为“条件不允许”。笔者曾接到为乡党委书记起草讲话稿的任务,花了两三天时间完成初稿,未料分管领导抱怨“写那么久干吗”,言下之意“没必要写那么好”。谈到基层公文,“要求低、质量劣”似乎是标签,这怪不得基层干部和乡镇班子。基层工作与百姓群众打交道,通俗易懂、简简单单、直来直往才是真,“泥腿子”才是梁柱子,“笔杆子”给人留下中看不中用的“书呆子”形象。

  基层的工作特性、客观环境,难以造就符合上级要求的“笔杆子”。一面是本职工作做不完,还要写材料文件;另一面即便写得再好,乡镇领导也不在乎,自然就很难把材料当成精品打磨,滋生三下五除二、随便搞一搞的心态就不足为奇。更何况,材料文稿不是基层想不搞就可以不搞,上报材料、汇报总结、实施方案等一律给上级过目,定要有些“拿得出手”的东西。为化解“自身不要”和“上级说要”的矛盾尴尬,于是乎想出了“抄招”作为救命稻草,至此“文抄公”方才练成。

  归根结底,基层“文抄公”的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难逃干系。鉴于此,希望上级相关部门想办法、出实招,让基层干部花精力和时间在实干为民上,少坐凳子、爬格子,多跑腿子、找路子;对于文案材料,制定一套适用于基层工作特性和体系的具体标准,确保基层“有什么说什么”“是什么写什么”,而不是向别处找答案、到网上要素材。做到这些,“文抄公”自然就不见了。

编辑:郭同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