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垃圾分类要用好学校这个阵地

2019年07月19日17:38

来源:大河网

  垃圾分类在上海试点以来,一直是大家关注的时尚话题,不少地方也开始摩拳擦掌,开始为垃圾分类的到来做准备。

  垃圾分类并不是一个新话题。早在1996年12月,北京市就在民间组织的帮助下开始垃圾分类,随后一些市民和学生也自发行动起来,一些大学、中小学以及一些退休老人相继进行垃圾分类尝试。而上海市在1999年就编制方案,垃圾分类逐步走上正规化、法制化轨道。上海试点垃圾分类工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

  垃圾分类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垃圾污染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痼疾,也是一个世界难题。对我国而言,几十年来堆积下来的民生问题,要想顺利高效解决,肯定离不开多方协调、全民参与。必须在扎实调研的基础上做好顶层设计,通过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最终推动习惯养成。

  垃圾分类是一门大学问。生活是一门学问,与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的垃圾分类,自然需要把很多东西弄清楚,才能把工作做好。从现实来看,在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条件下,大多数人对垃圾的概念比较模糊,对垃圾分类更是知之甚少,虽然看起来是生活中的举手之劳,但操作难度可想而知。因此,补上垃圾分类这一课至关重要。

  垃圾分类要用好学校这个阵地。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圣地,重在学生正确观念理念的养成和科学技能的普及。一方面,让垃圾分类进入教材,既是对垃圾分类知识的普及,更能体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有利于学生生态环保理念的形成,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社会公益活动的参与意识;另一方面,学生正处于规矩意识养成的关键时期,更容易接受并认真落实,同时还能监督并带动家长和身边的人,进而形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和社会风气。

  除此之外,大学校园同样是“英雄的用武之地”。大学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也是社会成员中新鲜血液,在社会调研和对外宣传上大有优势和潜力,让垃圾分类走进校园,走进他们的心里,才能更快更好地进入社会,落地生根。同时,大学生具有更强的科研水平和能力,能围绕垃圾分类中的问题和需求做文章,为垃圾分类出谋划策,发明创造出高效实用的产品和用具,让垃圾分类在具体落实中既能实现环保,又能节约资源,在解决民生难题的基础上,增强民族自信,凝聚社会合力。

  垃圾分类是全民行动,也是一场发展方式、生活方式和发展观念的深刻革命,离不开科学的指导。让学生走在垃圾分类的前列,用科学和行动向垃圾宣战,必将有力推进垃圾分类的进程,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美丽、社会更和谐、人民更幸福!(老车新辙)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