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关于“国花”,我们该谈论什么?

2019年07月25日09:17

来源:大河网

7月23日,中国花卉协会通报国花网上民意调查情况。其中,牡丹支持票数近八成,居首位。通报称,截至2019年7月22日24时,投票总数362264票。统计显示,同意牡丹为国花的居首位,共288747票,占79.71%;第二名,同意梅花为国花的占12.30%;第三名,同意兰花为国花的占2.48%;第四名,同意荷花为国花的占1.89%。而同意菊花、月季、茶花、桂花、杜鹃、水仙等为国花的选项,投票赞成比例均不到1%。花协表示,民意调查的结果将作为向相关部门提出国花建议方案的参考。

“国花”之争,见仁见智。对网友来说,大家都想选一种代表国家形象、传承历史文化的花卉。说到底,花只是一种植物,花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是人赋予了它意义。文化意义上的牡丹或者梅兰竹菊四君子,都有可欣赏之处。牡丹文化底蕴深厚,唐代就被誉为国花,最能体现大国风范,是国泰民安、繁荣昌盛、政通人和的象征;梅花冰清玉洁、一身傲骨,更符合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中国历史上,文人墨客赋予花不同的情怀和品格,正如“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这花是牡丹花,这城是洛阳城。牡丹花,从《诗经》里走出,在唐诗里妖娆,在宋词里芬芳,最终走向民间、走向大众。花与城,城与花和谐相融。国花网上民调出炉,牡丹笑傲群雄。到底“花”落谁家?我们翘首以待。中国花卉协会下一步还将综合各方意见,将方案上报国务院相关部门,并提请全国人大审议。

“国花”背后也有一笔经济账,有人说警惕“商业炒作”,其实“赏花经济”已成为许多地方政府和民众的共识,以花为媒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言而喻。“赏花经济”的加速崛起,有效推动了旅游新格局的形成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采用政府搭台、群众参与、市场化运作等方式,将农、文、旅深度融合,释放生态惠民、旅游惠民、产业惠民等多重利好。

拥有花卉资源的地方,弘扬本地花卉文化,做大产业链,也是一种将“国花”发扬光大的方式,毕竟“国花”也不只是高高在上的“文化符号”,只是供人敬仰,还是要落地走向民众,沾惹更多的烟火气,惠及百姓大众。(魏蔚)


编辑:张馨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