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还需要下大力气、啃硬骨头,全面深化‘一网通办’下‘最多跑一次’改革,瞄准企业投资生产经营中的‘堵点’‘痛点’,出台更多实实在在的举措。”
□冯军福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全省对外开放大会强调,要对标先进,打造一流的政务环境、法治环境、生活环境,以营商环境的优化赢得开放胜势。
好的营商环境有多重要?营商环境好了,市场的活力才能够被激发。今年我省上半年经济数据中,有两组数据振奋人心:一是全省新登记市场主体73.8万户,同比增长23.3%;二是全省企业营业总收入和利润分别达13270.1亿元、560.9亿元,实现双增长。在笔者看来,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利润不断增长的背后,正是得益于今年以来我省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商事制度改革,将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4.5天;优化电子化平台,让群众网上办理手续更便捷。花最少的时间、跑最少的路、交最少的材料、找最少的部门,企业自身的“麻烦”少了、负担轻了,发展起来自然势头强劲、动力十足。
优化营商环境,是发展所需,更是形势所迫。过去,有些地方吸引投资者,靠的是让利多、补贴多、地价低。而随着时间推移和形势变化,越来越多人认识到,好项目不是靠补贴优惠拉来的,优秀的企业、优秀的团队看重的并不是眼前的小惠小利,而是稳定、开放、可预期的发展环境。投资环境就像投资空气,空气清新才能吸引更多外资。人才往哪走、资金往哪流、项目在哪建,说到底取决于哪里的机会多、障碍少、效率高、服务好。
着力解决影响我省对外开放的环境问题,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需要我们主动找标杆,强力补短板。
标杆有哪些?新一轮对外开放全面起势,区域间营商环境的竞争日趋激烈。广东提出为企业提供全方位“保姆式”服务,江苏全力打造“不见面审批”;济源市率先在全省启动“企业服务110”系统,动态跟踪解决企业难题,许昌市坚持“企业办好围墙内的事,政府办好围墙外的事”,让企业“只用找路,不用求人”。这些国内标杆、省内先进的创新举措,都为我们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方法路径。
差距在哪里?近年来,我省营商环境虽然得到不断改善,“多证合一”等改革走在了全国前列,但在政策扶持、市场监管、提升服务等方面仍有很大改进空间,在打造一流的政务环境、法治环境、生活环境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短板。这些发展中的困难、前进中的问题,都是我们今后急需解决的重点。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方面,我们要转变观念,拼服务、拼信用、拼环境,顺应开放形势,在发展环境上向一流看齐。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下大力气、啃硬骨头,全面深化“一网通办”下“最多跑一次”改革,瞄准企业投资生产经营中的“堵点”“痛点”,出台更多实实在在的举措,以“硬措施”造就“软实力”,涵养出营商环境的“清新空气”。当各类企业在市场中如鱼得水、充满活力,我省的对外开放水平必然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