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村”的教育秘籍

2019年08月09日07:48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刘婵

  “寒窗苦读十几年,终于圆了大学梦!”最近,漯河市源汇区问十乡陶桥村的农村女孩陶千喜领到大学通知书后欣喜不已,她也成为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村子培养出来的第238位大学生。

  在很多农村地区,不少青少年早早就辍学打工,结婚生子,不断循环往复,最终形成了贫困的代际传递。反观陶桥村,一个只有231户、991人的小村庄却先后走出了200多名大学生,其中博士13名,硕士21名,成为远近闻名的“博士村”,重学之风浓厚,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或许有人会说,这里的孩子比别的孩子聪明,或者这里的学校教育和别的地方有很大差别。其实,陶桥村地理位置偏僻,村子三面环水,一面临坡,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传统农业村。不过,这里有“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读书”的风俗,不比财力比出息,不比阔气比志气,不比成绩比进步。如果换一个地方,或者父母没有这种观念,也许这些孩子的人生又将是另一番模样。

  类似的“博士村”,近有邓州的大丁村、新乡的薛屯村、林州的梨园村,远有河北邯郸的王桃园村、山东平度的庄子村、广东台山的镇西村……尽管这些村庄不富裕,但极其重视教育,希望通过高考来改变孩子及家族的命运。厘清“博士村”的成功之道,既能为其他农村地区提供借鉴,也能给“读书无用论”以正面回击。

  一是资源贫乏,经济条件不好,形成了“只有读书改变人生”的信念,正因为出身“寒门”,所以更知“寒”的苦,也更向往“暖”的甜。二是榜样的带动,先考上的大学生、硕士、博士,专门建立的英才榜和乡贤榜,让村民对“读书改变命运”的相信,建立在鲜活事例的基础之上,这种信念何其深刻。三是村里历来对教育的重视和资助,父老乡亲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群策群力办教育。好家风、好乡风、耕读文化代代传承,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不仅改变了村容村貌,更强化了精神文明建设“内核”。

  如果乡村教育搞不好,就会影响教育的整体质量,无法实现有质量的教育公平。一个个“博士村”的崛起,让我们看到农村孩子所具有的惊人潜力,这一盏盏燃烧的梦想之灯不能熄灭。有几名教书先生在,学童心中便植下求学的种子,充沛着读书改变命运的不竭动力。但仅凭教师的满腔热情和无私奉献远远不够,只有从硬件和软件全方位提升农村教育,才能给渴望飞翔的乡村少年更加坚实的翅膀,“博士村”也才可能被广泛复制。

编辑:史海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