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补习班不应成为孩子假期的“标配”

2019年08月14日15:23

来源:大河网

还记得儿时的暑期生活么?是田野里的稻香蛙鸣、凉席蒲扇;还是院落里的嬉戏打闹、追剧聊天?然而,这些暑假的童趣,似乎离“00后”甚至“10后”越来越远。取而代之的,是假日里的课外班、兴趣班和网课打卡……两个月的暑期正变成孩子们的“第三学期”。(8月13日《中国新闻网》)

假期里面欢乐多。然而,伴随蝉鸣声而来的不是孩子们的欢乐嬉笑,而是豪华培训“套餐”:假期和补习班更般配。

暑假来了,本该是属于孩子的时光却被课外班、兴趣班日益填满,近年来,国家层面三令五申为中小学生减轻课业负担、整治校外培训市场,可是校外培训班市场真的冷却了吗?60天的暑期有家长为孩子报了7个培训班,这不仅是需要一笔价钱不菲的开销,同样也掐紧了孩子的时间,争分夺秒为孩子“充电”的现状反映出家长焦虑的教育心态:为孩子“抢跑”人生。

据中国教育在线2018年对孩子参加培训班原因的调查结果显示,33%的家长希望借培训班提高孩子成绩,升入更好的学校;另有31%的家长,希望增加孩子特长,提高竞争力。

经济社会的发展催生了社会育儿理念的变化,一些家长迫切希望子女能赢在起跑线。但是一味追求“报报报”不考虑孩子的感受,给孩子本该放松的假期成增添了更重的负担,最终甚至生出逆反抵触情绪,这种违背孩子成长发育的规律,和拔苗助长又有什么区别?以往可以尽情欢笑、嬉闹、玩耍的欢乐时光变成枯燥的文字作业、低沉的音符、灰色的绘画作品,这又有什么意义?把本该属于孩子快乐的童年都困在了教室里的父母,又可否懂得这么做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万物生长,自有其规律。补习班不应该成为孩子暑假的“标配”。教育的功能,是培养一个全面发展、对社会有用的人,除了成绩上的优秀,还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而如何与人沟通合作,在面对挑战时如何因难而上解决困难等等都是补习班无法教给孩子的宝贵知识。

在社会不断进步的当下,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家长为孩子报补习班也无可厚非,但前提是要尊重孩子的喜好,尽可能释放孩子的天性,发掘孩子的潜力,同时更多地参与到实践中去,感受生活,享受大自然,从中培养其社会责任感。把假期的支配权交给孩子,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自信、健康、快乐地成长。(予声)



编辑:张馨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