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农村留守儿童“游戏”生活困局该如何破解

2019年08月16日15:31

来源:大河网

随着暑假结束的临近,农村留守儿童沉迷网游的话题再次引发网民关注。媒体调查结果显示,近七成受访家长称孩子在暑假视力下降了,超八成受访家长将此归因于无节制地使用电子产品。

沉迷网游是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一大社会问题。加强监管也好,完善防沉迷系统也罢,都被孩子的一句话弄得“颜面扫地”:“不玩游戏,还能做什么?”这既是孩子无奈的心声,又不经意间为破解农村留守儿童沉迷网游问题作了提醒。

没有方向和动力是孩子沉迷网游的根本原因。一方面,农村留守孩子对外面的精彩世界了解不多,需求单一;另一方面,在外务工打拼的父母对孩子心怀歉疚,往往用所谓“足够的金钱”来弥补,在让孩子养成大手大脚花钱的同时,分散了孩子在学习上的目标和动力。处于“散养”状态的他们,人生观、世界观远未成形,自制力不强,很难抵挡住网游那种超强的诱惑力,加上乡镇网吧管理把关不严,手机完全由他们自己支配,网游极易成为小伙伴之间进行攀比的首选方式,也是他们填补内心空虚的重要载体,不少孩子不知不觉中转向了他们的“游戏”人生。

文化设施和场地的沉睡甚至缺乏也难辞其咎。精神空虚是最可怕的。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最关键的是关注他们的精神需求。优秀文化是精神家园的常青树。用现实生活中的优秀文化来弥补他们课外精神生活的空虚,是破解他们沉迷网游困局的最佳方式,建成并完善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并让他们发挥应有的作用,势在必行。

近年来,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已全面展开,“不玩游戏,还能做什么”表明,有些地方的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没有到位,至少还没真正发挥作用。从现实来看,文化服务中心不仅是民心工程,更是“希望工程”,关系到农村留守儿童的未来,也关系到小康社会质量、乡村振兴和民族复兴。

一方面,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孩子提供免费阅读的场所和资源,让孩子通过阅读充实生活,了解党史国史,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明确奋斗目标,同步时代新征程。另一方面,通过培训或社会活动,让孩子耳闻目睹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彩纷呈,激发他们参与的兴趣和热情,把他们从虚拟的网络空间拉回到现实生活中来,让他们在文化服务中心找到精神的寄托和奋斗的方向,在参与中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优良传统。

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希望农村留守儿童“不玩游戏,还能做什么”之问,能叩开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大门,让他们告别“失魂落魄”的“游戏生活”,在文化的海洋里幸福徜徉。(老车新辙)


编辑:谭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