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乡村教育,待遇和质量都要“提”

2019年08月16日19:35

来源:大河网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河南瞄准乡村教师待遇低这个“老大难”,出台了“一补两贴”政策。鄢陵县农村教师每月多拿890元,月均收入能达到5800元。(《人民日报》8月16日)

待遇太低留不住人,是长期困扰农村教育发展的一大难题。如今,待遇提高了,质量也该努力提上去。

近年来,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不断加剧,除了教学设施和生源质量外,教师待遇差别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历史原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教师工资体制已发生多次变化,但由于客观差异的存在,具体的工资差异越来越大,而且长时间得不到解决,成为教育发展的痼疾。从现实来看,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各地的教师工资也存在较大差异。就每个地市而言,经济形势好的地市,每次工资调整都会不折不扣地按政策实行,教师总体工资水平也就越高。而就每个地市而言,有些县经济水平太低,甚至有些国家级贫困县,平常财政收入捉襟见肘,甚至连教师基本工资都难兑现,更不用说每次按政策涨工资,多次工资调整之后,市级学校的教师工资往往会比乡村教师工资高出一大截。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同样甚至更多的付出,换来的却是如此待遇,即使师德再高,长时间得不到心理平衡,乡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难免会受到打击。因此,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是一个必须严肃对待的问题。

付出和收获要成正比。如今,乡村教师待遇提了,教学质量也必须提。现实来看,除了地理位置相关的差异外,城乡学校的硬件教学设施差别并不是太大,重在教师整体素质上的差异。提升待遇等于增加投资,提升质量才是收益。乡村教师因待遇低而不愿意,大家都能理解到,如果乡村教师待遇提高了,教学质量还是提不上去,城镇教师自然也有意见要提。因此,在义务教育大背景下,如何建立和完善教师考核考评机制,加大城乡师资交流,是城乡教育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解决不好,更容易导致“养懒汉”的应付式教育,最终得不偿失。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当下,只有大力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增强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才能提高乡村儿童的综合素质,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

乡村教育落脚乡村但事关全局,既要面子更要里子,需要综合考虑。在保证乡村教育外部综合条件得到良好改善的同时,加快乡村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才能补齐乡村教育发展的短板,有力推动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最终让教育不平衡成为过去。(老车新辙)


编辑:张馨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