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考大学:“选校门”还是“选专业”

2019年08月19日07:23

来源:大河报

  □大河报评论员赵志疆

  对于很多考生而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是梦寐以求的目标。然而,一所中学的8名考生却集体放弃了两所名校的志愿,选择报考了其他学校。据中安在线等媒体近日报道,这次放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8名考生都来自安徽亳州市第一中学,今年高考成绩发榜时,他们的成绩全都超清华、北大的录取分数线,但最终都放弃了报考。亳州市第一中学校领导和这些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后,表示尊重学生的志愿。

  明明可以上清华、北大,偏偏要另谋高就,这8名刚刚走出中学校门的孩子,“任性”得令人肃然起敬。虽然媒体没有采访到全部8名孩子,但接受采访的孩子给出的理由都是一样的:他们的考分虽然超出了清华、北大的录取分数线,但是并不足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们选择了放弃。显而易见,他们不仅仅是选大学,更是在选专业。相比起清华、北大的金字招牌,他们更看重的是自己的专业兴趣,以及大学的学科实力。这份清醒和自信,着实让人刮目相看。

  每年高招期间,选清华、北大的考生不计其数,扪心自问,我们到底在选什么?选校门,还是选专业?毋庸讳言,多数考生恐怕都是前者。清华、北大各专业的招生人数都很有限,热门专业更是抢手,如果选不到心仪的专业,多数考生都退而求其次,改换其他专业。毕竟,在绝大多数人眼中,只要能被清华、北大录取,就意味着胜利。那些放弃清华、北大的孩子之所以让人感觉特立独行,表面上看起来是出于对专业兴趣的坚持,更深一层探究,则源于长远而清晰的自我定位和职业规划——正是因为规划足够长远,所以目标足够清晰,他们不片面追求大学综合实力,而是更看重优势学科的实力和前景。

  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建设以学科建设为中心,优势学科展现的则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现实中,“优势大学”并非科科占优,普通大学也未必没有一枝独秀的优势学科。“选校门”还是“选专业”,体现的是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如果只是为了证明高考成绩优秀,“选校门”无疑立竿见影。如果为了将来的专业发展,“选专业”显然更加内敛务实。两种选择虽然谈不上对错,但在现实背景中,执著于“选专业”的学生显然更为难得。

  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不少人都有“所用非所学”之叹,更有甚者,质疑大学里的那些专业课,到底还有没有用。“所用非所学”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毋庸讳言的是,很多人在大学的“所学”并非最初心仪的专业,往往是在综合考量后的折中选择。既然“所学”之时轻易改弦易辙,“所用”的时候自然更加容易弃如敝屣。这种心态,同时体现在填报志愿的时候,不少考生填报志愿时一头雾水,不知作何选择。相比之下,那些笃定“选专业”的考生,显然更加目标清晰明确。虽然无法预料他们“所学”成绩如何,但可以断言的是,他们“所用”即“所学”的概率要大得多。这不仅得益于大学优势学科的加持,更是因为他们始终保持着明确的奋斗方向。

  一所中学同时出现8名为了“选专业”而放弃清华、北大的学生,这不得不说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虽然亳州市第一中学校长谢启平不以为然,但他不经意间创造了一个奇迹——这并不是说这所学校的教学质量有多好,而是这所学校能帮助高中生建立明确的生涯规划意识,尊重并鼓励他们做出自己的选择。这样的学校和学生,多多益善。

编辑:谭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