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月嫂不能全凭“碰运气”

2019年08月20日07:31

来源:大河报

  □大河报评论员赵志疆

  近些年,月嫂这一群体越来越受关注。《中国青年报》记者向北京、上海、浙江、福建等地的多家家政平台和数位客户、月嫂了解发现,“初级”月嫂的工资因经验、平台、地域等的不同而差异较大,如5800元、7888元、12800元不等;冠名“金牌月嫂”的家政人员月工资往往在1.5万元到2.5万元之间;一些“首席”月嫂的月工资则逼近3万元。

  家政领域里,月嫂几乎是高薪的代名词。月嫂高薪不是问题,问题是,如何让人相信月嫂配得上她们的高薪?

  这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虽然月嫂一般被划分为“初级”“金牌”“首席”之类不同等级,但依照的只是不同家政公司内部的标准,彼此之间并不通用。简单说,此家政公司的“首席”月嫂,甚至有可能比不上彼家政公司的“初级”月嫂更专业。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是,月嫂职业本身缺乏标准化管理。公众既看不到月嫂有什么样的职业履历,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素养,也看不到月嫂薪酬的制定依据。

  关于月嫂持证上岗,最容易使人想起的就是“母婴护理师”,这是月嫂行业为数不多的专业证书之一。但是,“母婴护理师”并不在人社部发布的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中。当然,能拿出这个证书已经颇为不易了,因为多数月嫂的“证书”只是来自家政公司,有些月嫂连这些徒有其表的证书都没有,更有甚者,随随便便买个假证就匆忙上岗了。

  标准的缺失和管理的混乱,不仅直接损害雇主的利益,月嫂自身的权益也很容易受到伤害。因为只是“临时工”,月嫂的劳动权益难以得到保障,一旦发生纠纷,几无胜算。因为没有劳动档案,“好月嫂”的履历很容易被“清零”,“坏月嫂”的劣迹则很容易被掩盖。在这样的背景中,雇主与月嫂其实都在“碰运气”。不过,“好运气”的几率是有限的,而“坏运气”的伤害却是无穷的。

  7月25日,全国职业信用评价网与广东省标准化协会等单位联合打造的全国首家母婴护理人才培训基地,在广州正式开展职业信用认证工作。对于月嫂这一职业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值得关注的大事,因为此举标志着母婴护理行业开始步入“标准化”时代。针对月嫂准入门槛低、服务质量参差不齐、诚信无处溯源、技能水平无从监管等行业痛点,标准化管理无疑是“治病良方”。依托于职业信用认证平台,月嫂的职业素养一目了然,过往履历也会一一记录在案。由此,雇主可以结合自身需求挑选适合自己的月嫂。与此同时,监管部门也可以更加有效地对月嫂的职业行为实施监督,对家政公司的用人机制进行监管,从而保障雇主和月嫂双方的利益。

  只有“标准化”才能“规范化”,告别野蛮生长,月嫂这一职业才能真正大有作为。

编辑:张馨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