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包头举办的首届马拉松比赛火了:在某社交平台上,一位本次比赛的志愿者发出疑似“劝退”最后一名选手的视频,引发争议。随后,组委会发布了相关通告,对事情做了说明和致歉,并在批评教育志愿者的同时,也透露最后一名选手在过了该赛段的关门时间后仍坚持行进。
随着马拉松比赛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参与其中,2018年我国有285个地级市举办了1581场马拉松及相关赛事,马拉松正在掀起“全民健身”的热潮。但是由于很多地方是首次举办马拉松,缺乏办赛经验,使得比赛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就拿这次包头马拉松来说,志愿者欠缺了本该具备的专业素养,而参赛选手在过了关门时间情况下,就要有契约精神,按时退出比赛。
去年11月,中国田径协会发出《关于进一步规范、加强全国马拉松赛事竞赛组织管理的通知》,规范、加强全国马拉松赛事竞赛组织管理。一场马拉松赛事,上万人参赛,需要的场地也并非一个体育场馆就能满足的,它比别的体育项目更需要详细的赛事规则。井然有序的马拉松,是需要主办方具体细化的操作,协调道路管控、医护人员、工作人员、志愿者等各方的配合,同时也需要参赛选手对马拉松比赛规则的认同和遵守。
按照包头马拉松赛组委会的解释,视频拍摄地点是包头马拉松赛段的23公里处,时间是8月18日11时10分,而根据本届比赛的竞赛规程,25公里的关门时间为8月18日11时,最后一名参赛者已经被“关门”。在这种情况下,参赛者显然已经违反了比赛规则,影响了比赛的正常进行,推迟了解封道路的时间。当然,这并不代表志愿者疑似“嘲笑”的做法就是合理的,在面对能力有所欠缺或者身体状态欠佳的选手时,志愿者更应给予的是关心和鼓励,哪怕真的因为临场有一些突发状况,也要采取沟通或者其他方式劝阻,“嘲笑”最后一名既显得业余,也亵渎了马拉松的精神。
马拉松之所以得到很多人的喜爱,也是由于这项运动所蕴含的“体育精神”,象征着挑战自我、超越极限、永不放弃,每一位敢于挑战自我的选手都值得被尊重,但同时参赛选手更应管理好自我,提前了解马拉松的比赛规则、行进路线、合理分配体能,在坚持“体育精神”的同时也要给予马拉松比赛以尊重。(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