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里山路,150斤水泥,背一趟用时4个钟头,48岁的雷玉琴跟着丈夫张兴平,在老君山干“挑山工”已有5年。在河南栾川老君山,有7名从陕西汉中来的挑山工,常年在这里扛活。(大河报)
“挑山工”是个古老的职业,他们的形象常常是“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担,两头垂下几根绳子,挂着沉甸甸的物品。” 如今“挑山工”群体正在发生变化,随着科技进步,上山有了汽车,也有了索道,往山上运送物资已很少再用人力,挑山工这一职业正日渐式微,逐渐成为一种符号、一种精神的象征。
对于一般人来说,背起1袋100斤重的水泥,已经累得够呛,但是作为女“挑山工”的雷玉琴却能背1袋半,也就是150斤。“挑山工”的艰苦可想而知,而作为女性,成年累月下来更是难以想象。被问及为什么这么拼时,她的眼圈湿润了——家里有太多的困难需要她的“担当”!
“挑山工”有勇于挑起生活担子的“担当精神”。现代社会,很多青年人标榜“个性”“自我”, 而少了些责任“担当”。彰显个性这点当然无可厚非,但这种个性有一个前提,就是要把握好尺度和谨守底线。同时,别忘了“社会担当”。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有英雄,更需要有一群有担当的人存在,因为担当能够让我们凝聚起强大力量。无论是小家还是大家,勇于担当的英雄气魄,让那些平凡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写就不平凡的人生。
“挑山工”尽管肩负重担,走“之”字形路线,沿途很少歇息,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却先于游人到达山顶,是因为他们懂得久歇无久力的道理。鲁迅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通往山顶的路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很多都是挑山工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在这个追求效率、追求时尚、追逐成功的年代,“挑山工”虽然默默无闻却无比坚韧,虽然土里土气却脚下生根。
时代在发展,挑山工的市场会越来越少,但挑山工精神是一笔永不过时的财富,需要去挖掘和传承。(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