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评论员 夏远望
国庆假期,紧挨黄河南岸护堤的三门峡市湖滨区会兴村迎来不少游客。人们不会想到,这个河清岸绿的地方,在今年年初还深受“垃圾山”的困扰。这座“垃圾山”距黄河南岸仅60米,直接危及黄河生态环境。湖滨区检察院接到举报并核查后,很快向当地环卫、生态环境等部门发出检察建议。随后,环卫部门紧急行动,“垃圾山”变身小花园。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更加注重保护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筹协调、增强合作、创新办法,我省用法治力量加强黄河生态环境治理,“河长+检察长”携手保护母亲河,正是这一重要精神的有力践行。
把黄河治理好,必须统筹协调方方面面的力量。黄河是世界上最复杂难治的大河,甚至有学者指出,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治黄史。治黄涉及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部门,没有相应的国力很难做到这一点,所以古人都向往“盛世安澜”。在中国古代王朝,治理黄河是一个西西弗斯式的循环,帝国强大的时候,就构筑河堤修缮河道。而当帝国走向衰败的时候,朝廷没有能力动员人力物力维护防洪设施,堤坝就溃决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国家实力蒸蒸日上,黄河治理也揭开了新的篇章,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有集中力量干大事的优越性,能够充分调动上上下下的积极性,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
新时代治黄,更要奏响“交响乐”。古人治黄无非筑堤缮道、赈济灾民,如今我们要“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加快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内涵之丰富、外延之广大,远非古人所能想象,将其转化为现实,更需要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同频共振,既汇聚合力,又各显特色。新乡市邀请北京林业大学相关专家,围绕郑新深度融合,突出以绿为底、以水为脉、以人为本、以文为魂,谋划建设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的沿黄生态带。兰考东坝头险工变身花园式工程,成为向世人昭示黄河精神和传播黄河文化的一个窗口,当地乡村面貌也焕然一新,不仅成了“美丽乡村”,更成为远近闻名的“幸福村”……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空间一体化保护和环境污染协同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同配合,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奏响新时代治黄“交响乐”,我们就一定能迎来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