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读书界的“诺奖效应”

2019年10月18日07:49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上图左: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上图右: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

  □许民彤

  北京时间10月10日晚,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获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获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

  每年10月诺贝尔文学奖开奖,都成为文学界、读书界的热点。因为,诺贝尔文学奖开奖,哪国哪位作家获奖,意味着出版界会迎来诺奖作家作品的出版高潮。

  比如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很多人欢欣鼓舞,市场上莫言的图书热卖,书店莫言作品纷纷告罄,出版社忙不迭推莫言最新文集……再比如美国民谣艺术家鲍勃·迪伦获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鲍勃·迪伦相关作品销量在电商平台上一路飙升,库存不足;两家出版机构则决定紧急加印已引进出版的有关这位诺奖得主的作品。

  有评论家总结上述现象,说这是出版界的“诺奖效应”,因此这次颁发的2018年、201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分别由波兰作家、奥地利作家获得,则意味着至少有两家出版机构会“过大年”。

  对于每年“诺奖”颁奖期的这种出版界、读书界的“诺奖效应”,社会是充满了争议的。有人认为,读书不必跟风追逐热点,阅读不必局限于“诺奖”;也有人认为“获诺奖并不一定代表作品就有了销量保证”;更有人干脆表示,这是对商业利益的追求,与文学无关……

  尽管充满争议,但我们不能否认诺贝尔文学奖是一个世界知名的文学奖项,“诺奖”得主及其作品,在短时间得到强烈关注,也是正常的文化现象。有的出版社在诺奖作家获奖之前,便引进了其作品,获奖之后继续加印,这在客观上收到了介绍文学作品、介绍作家的效果。

  “诺奖”的真正意义,是对作家文学价值的发现。有些作家经过“诺奖”的推荐,获得大家关注,作品也会受到重视并被重新解读,这使我们更有机会来挖掘获奖作家作品的文学性。而对读者来说,受“诺奖效应”影响,关注一下文学、关注一下阅读,其积极的文学意义、阅读意义,也显而易见。

编辑:史海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