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涛
“江河里的水被蒸干了,后羿怎么‘蹚’过九十九条大河?”
“蚌的肉被鸟嘴夹住,蚌又用壳把鸟嘴反夹住,它们是怎么开口说话的?”
从《羿射九日》到《鹬蚌相争》,最近一段时间,有关孩子对教材提出质疑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
从网上的评论和反馈来看,大部分家长和老师认为孩子的质疑具有合理性,人教社也及时作出回应,并对细节问题作出解释和答复。且不论针对争议点教材最后会不会进行修改,就孩子不惧权威、敢于质疑的精神而言,就值得老师和家长肯定。
在传统教育理念中,孩子视教材和教师为权威,对书本知识没有自己的见解,被动接受的居多。就算有个别孩子发现了细节问题,教师或者家长要么选择直接忽视,要么用“别钻牛角尖”作答。一次两次,孩子的提问得不到肯定回应,就会对问题麻木,认为“书上说什么就是什么”,质疑精神就这样被扼杀在萌芽状态。
可不能回避的事实是,我们人类社会每一次的创新和突破,科研上的每一个发明和创造,大都是在质疑和探索中取得的。没有质疑就发现不了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思考、探索、碰撞,更谈不上创新发展,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就教育而言,培养孩子,不仅要培养他们对知识的接纳,更要培养他们的发现问题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特别要呵护孩子的质疑精神。
青少年正处于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对事物反应敏感的特殊阶段。作为教育者,针对孩子提出的《羿射九日》到《鹬蚌相争》中的疑点,如果能跟孩子讲清楚神话传说与历史事实的区别,同时又和孩子一起探讨、论证,这对培养孩子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尤其宝贵。
从这个角度说,改变权威者的姿态和眼光,呵护孩子的质疑精神,做到“精准引导”,需要教育者的勇气和智慧。当然,在教育理念不断革新的今天,这也是教育者的责任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