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阅读”是典型的“似是而非”

2019年10月23日07:30

来源:河南日报

  最近,网络上有两个话题比较火,都与科学常识有关。一个是某培训班高唱的“量子阅读”,号称10分钟阅读一本10万字左右的读物,通过量子波动达到“直接以心灵感应的方式高速获取信息”;另一个是复旦大学开设了一门名为“似是而非”的课程,专门揭露伪科学,提高学生判断力与思维性。前者是赤裸裸造假,后者是明晃晃打假,两者碰撞起来的科学探讨与话题针芒,让不少网友倍感“舒适”而又十分好奇。

  文明高度发达、科技飞速前行的今天,人们获取的信息比任何时候都多得多,但是在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信息浪涛里,很多人甄别真伪、决断对错的时候,往往缺乏正确价值导向和系统科学素养,极容易被“忽悠”、甚至被“割韭菜”。像“量子阅读”这样天方夜谭的事,为何偏偏有一部分人挤破头主动上交“智商税”?不外乎是那些披着科学外衣“似是而非”的说辞,总能刺激人们“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味蕾,滋生“尝尝也无妨”的口感。

  “量子阅读”之所以堂而皇之登上教育课堂,除了其胡编乱扯蹭了“量子”流量能唬人,也有家长本身对所谓“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下意识膜拜,尤其加上内心对孩子发展成长“走捷径”的焦虑。网语说,“不是骗子多高明,只怪投机心理重”,看清似是而非的伪科学本质并不难,难在秉持理性和冷静、少些急功与近利。

  除了学习之外,生活中的朋友圈同样存在不少类似“量子阅读”的“似是而非”。诸如标题名为“致癌!有毒!身亡!”“转疯了!震惊了!99%的人都该看!”等链接,总能激发不少人阅读的欲望,并引以为训。缠绕和游弋在公众上空的伪科学,尽管本质上经不起推敲,却长了一副“似是”的模样,更具备侵袭和吞噬一个人精神世界的破坏力。因此,相关部门须拿好法律武器对“量子阅读”之类的“似是而非”行径进行精准打击,唯有发挥科学教育的正面作用,才能遏制伪科学的负面影响,让公众生活的空间充满蓝天白云。

编辑:郭同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