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善于把泥土里成长的好经验好做法挖掘出来,把幼苗培养成为参天大树,就能为基层治理汇集更多智慧。”
□河南日报评论员丁新科
巨额医疗费用让开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杏花营镇枣林社区居民徐顺利的家庭陷入困境,辖区网格员上门走访后,立即把情况上传至网络管理系统。镇民政所利用“绿色通道”3天时间办理好低保,同时还申请了临时救助。徐顺利“顺利”被救助,得益于开封推行的“互联网+社会治理”工作新机制。党建引领、网格为基、技术支撑、资源下沉,开封的探索让城乡基层治理活起来。
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底盘”,基层社会治理至关重要。基层社会治理具有线广面宽、量大事多、直接面对群众等鲜明特点。与此同时,基层也遍布“棘手事”“矛盾窝”,做好基层工作委实不易,既考验基层党员干部的能力与定力,也需要有科学的方法。经济发展,社会治安,教育医疗,大量的政策目标要靠基层去落实,用下面一根针串起上面千条线,就要重视方法,善用方法。每个领域都有其特殊性、专业性,信息、网络等技术深刻改变各专业领域,只有不断研究新情况,创新工作模式,才能避免“老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的尴尬局面。
好的方法,能够激发基层活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新乡市辉县市南李庄村“优秀党员”不用评,谁想领,谁就领,变被动评为主动领。这么大的牌匾领回家,谁还舍得再摘下来?这种无形的压力,内生的主动性,让党员自我加压、拉高标杆,处处争先进、事事当模范,激发出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内生动力,再加上一套完整规范的认领考核体系,有力地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夯实了乡村治理根基。濮阳探索建立“访诉调”对接机制,整合了信访、法院、调解等多部门的力量,在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中将大量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基层是干事创业的火热土壤,是方法创新的源泉,许多好的工作方法都来自基层工作者。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善于把泥土里成长的好经验好做法挖掘出来,把幼苗培养成为参天大树,就能为基层治理汇集更多智慧。临颍县基层民警陈晓磐,靠着一双“铁脚板”8个月步行1000余公里,将全乡8000多户11029处院落全部走访了一遍,哪户贫哪家难,哪条街门朝哪儿,他都一清二楚。他总结的“三问三访六到位”积案化解法被全省推广,创新形成“五步双网”警务模式,拉近和村民的关系、走进老百姓心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同样来自基层,在完善与推广过程中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
经济学上著名的“丁伯根法则”告诉我们,政策手段的数量不应该少于政策目标的数量。瞄准基层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紧迫问题,在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糟心事烦心事忧心事中丰富基层治理之策,求解群众利益的“方程式”,激活治理的“末梢神经”,就会将基层社会治理的基础筑得更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