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社区共建共治共享,必须发挥党建的思想引领作用,以城市小区为载体,以服务居民为落脚点,积极探索社区党建新路子。
□河南日报评论员 冯军福
中牟县雁鸣湖镇太平庄村民刚搬到社区时,一度不适应:农具随地乱放,粮食随处晾晒,电线七扯八拐……虽说人是住进了“高楼”,但生活习惯还停留在过去的“小院”里。如今两年过去了,社区生活环境大变样,居民享受到了跟城里一样的高品质服务,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大大提升。
变化源于一项制度:每到月末,村“两委”都会召开一个党建联席会,物业公司、社工组织、业主委员会的代表和村“两委”成员坐下来,一起说说当月工作、下月安排,再针对问题难题商量解决手段。通过这种说在明处、摆到“桌面”的常态化互动,可以及时感知社区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并一件一件加以解决,从而实现多元治理。雁鸣湖镇在实践中探索建立的四方互动协作机制,为我省进一步提升社区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借鉴路径。
一直以来,城乡社区治理创新都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重点和难点。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棚户区”居民搬进楼房,开启了市民生活。然而随着居住条件的提升,却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和矛盾,给社区治理带来了挑战。一些刚建成的安置小区,由于村民尚未适应身份的转变,没过几年便成了大杂院,垃圾遍地,管理混乱。而一些早就建成的城市老旧小区,如今也成了“老大难”,设施老化、出行困难、物业纠纷让不少群众苦不堪言。如何让新社区居民更舒适,如何让老小区群众“不落伍”,成为社区治理现代化的考题。这既需要攻坚克难的治理决心,更需要与时俱进的治理智慧。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共建共治共享,即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就要把社区居民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让他们参与协商、参与治理。社区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垃圾分类如何更好推进?“停车难”问题怎么解决?这些“痛点”“难点”,群众的感受最直接,群众的建议最受用。搭建一个有序参与社区事务决策、管理和监督的民主协商平台,注重倾听群众的呼声,让治理的目标、任务与群众的需求相匹配,才能有的放矢地治理。
社区治理,一个关键因素在于基层党组织。面对社区治理难题,一个松软涣散的基层党组织往往能拖就拖、能遮就遮,而一个坚强有力的党组织就像吸铁石一样把群众紧紧地凝聚在一起。城乡社区既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家园,也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人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推进社区共建共治共享,必须发挥党建的思想引领作用,以城市小区为载体,以服务居民为落脚点,积极探索社区党建新路子。社区协商有人推、有人管、有人办,方能有效汇聚起磅礴的共治力量,让社区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