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赛和评奖不是“过家家”

2019年11月11日07:46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赵奥博

  据《半月谈》杂志报道,近来,一些组织机构抓住家长心理,举办了五花八门的针对青少年群体的赛事,而且往往是凡参赛都能获奖,不少孩子拿奖拿到手软。看似光鲜的表象背后,实则是一些培训机构的营销套路,而所谓名头响亮的“大赛”,实际上只需要花几十块到几百块,就可以在网上报名参赛。

  虽说今年7月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规定“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但在国家出重拳打击非法培训、为学生减负后,家长们却转向了另一个极端。

  不可否认,在高度重视孩子素质培养的当下,让孩子学习一两门甚至更多艺术课、兴趣课,早已成为许多家庭的普遍选择。更何况,“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中国式家长们,最怕的莫过于自己家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商家自然不会错过制造“假跑道”的机会,毕竟,有需求就有市场。培训机构瞄准的都是一个个“卖点”:随便弄个比赛,重点是给孩子发奖杯、证书。这个“卖点”的消费对象,则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的家长们。由此,在人人鼓吹“成名要趁早”氛围下,凡学必比赛、凡赛必获奖也便成了常态。

  但是,“凡学必赛”大环境下逐渐形成的产业链,却让孩子和家长付出了巨大的时间和经济成本,而素质教育的培训也逐渐陷入了功利化怪圈之中。不可否认,参加比赛和才艺展示,为孩子们推开了一扇了解自己和认识社会的窗口,而所谓的证书或许也能有助孩子树立自信,但如果过早地将他们带入到名利场之中,很可能会让孩子们失去天性和自我,陷入茫然和非理性。

  当然,这并不是反对所有的比赛。毕竟那些有天赋、身怀绝技的孩子需要去展现自己的特长和自信,有些比赛也的确货真价实、权威公正。但是,有一点必须强调:比赛、评奖不是走过场、“过家家”。比廉价荣誉更重要的,是对事物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持之以恒的训练。素质教育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事情,应重视引导,而不是盲目地追捧与标榜荣誉和证书。毕竟,真正的才华不是由证书来定义的,正如少女科学家谈方琳所说的那样:我喜欢追科学巨星,而科学巨星最可贵的品质就是脚踏实地、淡泊名利。

编辑:史海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