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让科普走进“朋友圈”火起来

2019年11月15日16:07

来源:大河网

微博热搜第二、2亿网友关注、社交平台主动联系开账户认证……连日来,因测算建筑工地地下水流失数量而警示节约用水、测算酷走团路过公园桥梁时的共振而提示安全隐患、发明防喷泉触电灯获国际大赛金奖等诸多“网红”事件引发关注的焦作十一中物理教师张怀华火得一塌糊涂。(11月15日《大河报

近几年,随着自媒体在公众生活中的应用普及,“朋友圈”中一些“伪科学”“伪科技”大行其道,比如酸碱体质论、能“修复松弛”的石墨烯内衣内裤、量子返老还青舱等等,这些文章或产品我们似曾相识,开始以为作者是“王者”,实际上是“青铜”——不是科学家,而是一些想象力超级“丰富”的商家。

除了不胜其烦的“伪科学”“伪科技”之外,因缺乏科学常识、本该避免的悲剧也时有发生,较为常见的比如在污水池、菜窖等地方的中毒事件。如果处理得当,并不会发生什么危险事故。面对这些悲剧,痛心之余更需要反思的是,该如何提升安全意识,进行必要的科普。

2016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明确提出中国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目标是,到2020年中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由2015年的6.20%提升到10%以上。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社会的发展依赖于科技进步,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给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催生无数新兴产业、新产品,给民众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更美好的体验。普通人对高科技感到很神秘,充满了敬畏、崇拜之情。当前,我国科普宣传较为薄弱,网络、自媒体又充斥着各种真真假假的文章,导致普通人获得科学常识的渠道有限,很容易被“伪科技”概念忽悠。

汤圆咋会自动翻滚?建筑工地一年白白排掉多少水?树叶落地,为啥总是背面朝天?这些听起来“接地气”的科学之问,就是张怀华老师与学生们的日常探索。把实验室搬到街头,让科学走进生活,这样的体验不仅使学生们了解掌握了科学知识,更是在他们心中种下“科学种子”,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成才之后改造世界的能力。而且,进一步借助网络成为“网红”,则使科普走进“朋友圈”,走进千家万户,真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中国科协发布的第十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18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为8.47%,这离10%以上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更是与公民整体的科学素质相去甚远。这充分说明我国科普工作任重道远,需要加强科普宣传工作,鼓励更多科学家、科普工作者、教师走进“朋友圈”传授科学常识,及时纠正社会中流传的一些谬误、谣言,帮助公民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念。(墨者行谦)


编辑: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