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浙江宁海严女士的女儿在上海念大四,马上就要保送研究生了。原本是很高兴的一件事,但学校在向“学信网”推荐过程中却发现,女儿的名字没法录入系统。原来,她的名字中有一生僻字——简体“頔”(拼音、五笔输入法都打不出“頔”的简体)。怎么办?这段时间,严女士因为女儿的这个名字,被折腾得够呛。名字改不了,报名报不上,好不容易获得的研究生保送名额有泡汤的风险。
在商务印书局出版的第七版现代汉语词典里有“頔”的简体字,解释为“美好(多用于人名)”。严女士说取这个名字本是希望女儿美好,现在却因为生僻字的阻拦觉得对不起女儿,但事实上,这个字除了户口本、身份证、护照这些是简体的,其余都是繁体的,无法通用。字典上能查到、公安系统中能打出来的字,在其他公共服务中却遇到困难,这锅还真不该起名字的家长来背。
公安人口信息库专用字库有7万多字,但教育部门、银行、航空公司、房产等部门,却没有同步使用这套字库,字库为什么不能同步更新实现共享使用?具体原因不得而知,但公民依法享有姓名权,包括决定、使用、变更自己的姓名的权利,生僻字不能因为使用次数少就无视它,倘若为此要承受各种不便,这本身也损害了公民的权利。同时,作为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应当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为公民提供服务,帮助解决问题,而不是互相推脱,给出“你去改名”诸如此类的建议。
公共服务“有温度”,百姓才会更幸福。因为生僻字而带来不便的并非个例,对于生僻字的输入处理,也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也导致机构和行业间对生僻字信息不通用、不承认情况的存在。早在2016年7月,公安部就召集工信部、人社部、住建部、卫计委、人民银行、中国民用航空局、中国铁路总公司等7个单位有关业务主管部门,推动姓名中含有冷僻字身份证在各用证部门特别是基层窗口单位全面正常使用,如今三年过去了,这项工作的进度仍然不能使人满意。
当前,字库更新升级应排除万难加快脚步,尽早打破各个机构和行业间的“壁垒”,实现共享共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百姓服务。(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