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仍需“三大加强”

2019年11月26日07:25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河南日报评论员薛世君

  离郑州垃圾强制分类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垃圾分类的话题也越来越被广泛地关注和讨论。

  电影《机器人总动员》里,那种城市被垃圾覆盖、满眼尽是各种垃圾的场景让人触目惊心。现实虽不至此,但“垃圾围城”的忧患之声不绝于耳。国人平均每天产生垃圾约1.2公斤,且垃圾总量在持续增长。实行垃圾分类后,既可将有害物及时处理,防止次生污染,也可变废为宝、节省资源,对改善环境大有裨益。数据显示,1吨废塑料可提炼600公斤的柴油,回收1吨易拉罐可少采20吨矿产资源,而生活垃圾中可回收利用的能占30%—40%。所以有一种说法: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当今世界现代文明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垃圾分类已是常态。这不是一场“运动”,而是志在长远的居民生活方式转变,更是高质量发展阶段走向现代文明社会的标志。

  道理大家都懂,但具体到生活日常,垃圾分类仍然面临很多难题。以笔者所在小区为例,在业主微信群里,虽然大家都表示垃圾分类乃大势所趋,也都知道12月1日的时间节点,但是对于以后垃圾具体咋分、分好了咋装、装好扔到哪里、啥时候扔等具体问题,大多一脸懵圈。垃圾分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政府、企业、社区、居民等多方主体,包括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等多个环节,把好事办好,至少需做到三个“加强”。

  首先是加强宣传。养成垃圾分类的自觉意识和习惯是一种深刻的生活方式改变,非得以观念的改变先行不可。但根据媒体报道来看,即便是在一些试点小区,塑料袋一装、随手一扔,仍是居民处理垃圾的常态。在平时媒体的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专家总结的顺口溜,比如“宜粗不宜细,分不清放其他”“能卖拿去卖、有害单独放、干湿要分开;在家分好类、定时拎下楼、定点精准投”,等等,朗朗上口,简洁明了。如果能把这些做成海报,或者把垃圾分类的详细办法做成图表张贴在小区楼道口,再或者做成H5推送给那些忙于工作没关注物业通知的居民。在宣传垃圾分类意义的同时,更加侧重于分类方法的推广,尽快让知晓率达到90%,实施起来就会更顺畅一些。

  其次是加强督导。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过程,也需要更多的耐力和坚持,在这方面日本用了27年,德国用了40年。其中,垃圾督导员的作用很关键。按照《郑州市2018年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小区每300户配1名垃圾分类督导员,商业街每100户配置1名督导员。什么垃圾放哪里,哪种垃圾放错了,都需要垃圾督导员的示范、指导、纠正,乃至需要督导员耐心劝说、重新分类、精心引导等,一人带动一群、一人引导一片,方能让垃圾分类的行为逐渐沉淀为日常习惯。

  再次是加强处理。垃圾分类是一个丝丝入扣的系统工程,“精”在投放,“细”在收集,“重”在运输,“成”在处理。从媒体的报道可知,目前有的试点小区存在先分类再混装混运的尴尬,厨余垃圾末端处理系统的建立、各区垃圾分拣中心的建设等也都需要稳步推进。如何构建一个从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到处理的完整链条,可以说是垃圾分类成功与否、成效如何的关键。

  把好事办好,不仅需要科学方法,也需要扎实实施、长期坚持,相信经由垃圾分类的实施,郑州一定可以刷新城市文明的高度。

编辑:张馨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