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因是河南人求职遭拒案宣判:获赔1万元

2019年11月27日07:21

来源:大河报

  今年7月,河南女孩小闫向浙江一公司投递了简历,该公司拒绝理由一栏里写有“河南人”三个字。小闫向法院发起诉讼。11月26日上午,法院审理认为,被告公司构成对闫某某地域歧视,侵害其平等就业权,判决被告向闫某某口头道歉、在国家级媒体刊登道歉声明,并赔偿闫某某精神抚慰金及合理维权费用损失10000元。(详见今日本报AⅠ·12版)

  媒体观点

  河南人,不合适?地域歧视何时能根治

  近年来的无数案例证明,只有像小闫这种一次次地“死磕”和较真,才能灭掉地域歧视的嚣张气焰。

  诚然,对于地域歧视的问题,难以一招根治。正如有人所说的,在讥诮和歧视之间,往往是模糊的界限。不过,也许对于哪些可以说我们或有疑问,对于哪些绝对不能说、绝对不能做,应该有一个共同的底线。对此,既要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和保护机制,也要有人去使用法律这根利剑,为声明自己的权利“较较真”。

  要想解决地域歧视的痼疾,就需要在公共讨论和表达之中保持审慎,有所忌惮。对于媒体来说,更需要营造平等尊重各个社会群体的舆论环境,避免过度简化和针对某一特定地域群体。

  在家庭和社会教育之中,也应适当嵌入反“地图炮”的课程。青少年往往是形成道德意识的关键时期,为了避免让未来的希望成为“地域歧视狂魔”,父母和学校应当在教育的过程中传达正面的价值观。比如,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言论的尺度,在思想教育课程中加入地域歧视的案例分析,等等。

  正如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在亲属、地缘关系之中,人们总会以自己为中心,像水波纹一样推及开,愈推愈远。而在这一过程中,对于他者的偏见通常也会被逐渐放大。只有通过法律、教育和媒体的一次次死磕,才能逐渐敲碎充满偏见的壁垒,治好地域歧视这一“牛皮癣”。

  □据中国青年报

  河粉儿热评

  @四方街:从常识角度说,企业在招聘时歧视河南人或者某些特定省份的人,没有科学性而言。“一样米养百样人”,一个人的人品如何最终要看具体的个人,而不是看其出生的省份。一个人的能力如何,同样是要看个人的成长、求学经历,而不是看其生活地。

  @窗口:地域歧视已是社会沉疴,直接冲击现代社会的权利平等理念和公共规则。要根治沉疴,法治不能缺席,应以具体判例来增强对地域歧视的规则压力;社会舆论也不能缺席,以便形成一种文明的“逼视”,增强对地域歧视的道德压力。

编辑:梁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