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名领导签字入职”为引才添堵

2019年11月29日07:19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王夙

  近日,微博实名认证为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李昕升的网友发帖称,一位朋友入职某西部高校后,一直在找12个校领导和23个职能部门处级干部签字,至今还没签完,并附上一张教职工报到通知单的照片。

  新员工出于入职需要,找单位的组成部门签字,往往是入职的必备程序,无可厚非。但如果需要签字的人数上升至“35”时,那真是“量变引起质变”了——如此多的签字程序,非但体现不出单位对新员工的重视,反而是为引进人才“添堵”。舆情发酵后,涉事的大学迅速回应,“教职工报到通知单需要领导签字是学校多年来的老传统,为让新入职的教职工尽快熟悉了解学校每个部门,也让学校相关职能处室的干部认识学校新职工”“报到通知单没有规定一定要交,也没有规定领导签名必须签完。”

  乍一听,大学的回复倒也诚恳,给出的理由也颇为合适。但若仔细推敲,依旧有不合适之处。“不一定要交”的入职单有搞形式主义的嫌疑。今年被中央定义为“为基层减负年”,措施之一便是破除形式主义的窠臼。许多行政机关都在通过“放管服”改革,砍掉不必要的办事环节。科研事业单位尤其要为人才引进工作“开绿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不一定要交”的入职单既然可有可无,何不去除这一繁琐程序,为新员工减负。

  众所周知,高校作为科研事业单位有一定的特殊性,高校老师通常以科研和教课为工作重心,鲜有直接与职能部门打交道的机会。这份入职单却暗示新入职的高校老师要把所有的学校部门“跑个遍”,不免令人怀疑是“拜山头”的官僚主义在作祟。

  这份“老传统”的入职单本身也体现出校方管理思维的“暮气”。校方解释入职单是“多年来的老传统”,但“老传统”就一定对吗?数十年前,电子化、信息化尚不普及,出于人事管理的严谨性,让新入职教师职工逐一签字,有合理性。如今,信息技术这般发达,完全可以让新职工“网上签到”,省时又省力。至于所谓的“让员工熟悉部门,让部门领导熟悉员工”的理由,就更加冠冕堂皇了。为科研人才服务,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应当由职能部门来找“人才”,而不是让“人才”主动找领导们混眼熟。后者恰恰凸显了过时落后的管理思维。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各地都在开展“抢人大战”。要想在这场争夺战中获胜,不能仅靠提供住房、薪酬等物质待遇,更要提供有益于人才干事创业的“软环境”。鉴于此,还是少用“35名领导签字”为招才引智工作添堵了。


编辑:娄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