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莫让“李鬼”APP威胁“指尖安全”

2019年12月10日15:55

来源:大河网

手机购物、挂号看病、处理罚单、生活缴费、买火车票……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APP数量越来越多、应用越来越广。与此同时,一些与官方APP名称相近、图标页面相似的“李鬼”APP窃取用户个人信息、骗取钱财的情况也频频发生。(12月9日《工人日报》)

早在2015年,就有报告显示,在抽取的10305款正版APP样本中,平均每款正版APP就对应了92个盗版APP。而到了2018年,在一份双十一网购安全生态报告中,1个月时间内虚假仿冒主流购物APP的数量接近4000个,“李鬼”APP呈现愈演愈烈之势。

“李鬼”APP真假难辨、禁而不止,一大原因在于APP制作门槛不高。据媒体报道,山寨一款APP1个月后就能上架,价格在2万~5万元之间。更有甚者,数据也可以由专门的服务公司提供,包括刷评论的服务,评论价格为每条0.5元~2元。可以想象,“李鬼”APP背后的利益链条何其强大。

“李鬼”APP泛滥,另一个原因是处罚力度小,打假的速度赶不上造假的速度。“李鬼”APP往往只有出了事才会被追究责任,除了下架,对研发者、经营者并没有严厉的处罚措施。诚然,为了整治APP乱象,我国成立了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一些应用商店甚至在下载页上设置“一键举报”,可直接发送举报信息到工信部12321平台。可实际情况却是,“李鬼”APP常常“改头换面”,下架后重新上架。更可怕的是,这些下架的APP不会花大力气整改或申诉,换图标、换文案、换应用截图、换开发者账号重新提交,很快就能解除下架。

诚如专家所说,打击“李鬼”APP仅靠消费者擦亮眼睛是不够的,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各环节多管齐下。

首先,应用市场的把关至关重要。据报道,应用市场为赚服务费,追求流量和数据的光鲜,往往疏于甄别,在对上架的APP进行审核时,机器审核只进行病毒和兼容性测试,人工审核只审名称、内容是否违规,而对APP名称、图标、宣传语等内容是否存在模仿,多数应用市场审核并不严格。这必然会给“李鬼”APP泛滥留下漏洞。《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四条规定,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明知或者应知销售者或者服务者利用其平台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依法与该销售者或者服务者承担连带责任。因此,手机应用市场应严格审核,把“李鬼”APP拦在门外,尽到审核、安全保障的义务,否则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其次,要加大对“李鬼”APP研发者和经营者的追责处罚力度。公安、网信、市场监管等职能部门应该强化联合执法,依法严惩这些研发者和经营者。轻则以不正当竞争行为追究责任,重则根据不同情形,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盗窃罪等追究刑事责任。此外,还应对整改不力的应用商店予以处罚。

最后,消费者应提升防范与维权意识。消费者在下载时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官方软件,在手机应用市场等正规应用平台下载APP,不要轻易点击来历不明的应用供应商、链接以及二维码下载安装软件;在遭遇不法APP侵害时,应第一时间维权;除此之外,不仅要关注“李鬼”APP,而且对下载此类APP的平台,也应多些抵制,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保障自身指尖安全。(剑雨飞杨)



编辑: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