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干部何必因人设岗

2019年12月11日07:26

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大河报评论员赵志疆

  近日,武汉某小学一年级某班主任,为了发扬“在管理中成长”的班级管理理念,竟然为全班每一个同学都安排了一个班干部的职位。除了班长、副班长、文体劳动纪律组织委员和各组组长这些常规配置之外,还有一些令人大开眼界的岗位:电灯管理员、上厕所排队管理员(男、女)以及电扇管理员、毛巾管理员、雨伞管理员······

  近年来,“中小学班干部泛滥”的话题不断被人提及,基于此,“人人都是班干部”的班级,不可避免地遭遇了广泛质疑。相比起网友对“官本位”的担忧,我更觉得这些所谓的班干部并不是“官”,只是“服务员”。实际上,任何团体都有服务需求,而“官”的本职工作就是提供服务。致力于帮助孩子“在管理中成长”,这样的老师值得肯定。

  “班干部泛滥”的话题之所以饱受诟病,很大程度上是我们有一种成人的“官念”。在很多人眼中,当“官”不仅威风八面,而且可以享受诸多特权,一些不公平现象,则在强化着公众的这种观念。于是,家长一面担心孩子受到成人世界的世俗侵扰,一面又不由自主地用个人体验为孩子“谋官位”。当很多人因“班干部泛滥”而忧心忡忡的时候,应该看到的是,“人人都是班干部”的班级中,大多都是一些服务性“岗位”,也就是说,这些职位所代表的不是权力而是义务,真正使孩子感兴趣的,不是管人所带来的快感,而是服务所体验到的自我实现和自我满足。以此来批判“班干部泛滥”,未免误解了老师的一片苦心。

  尽管如此,“人人都当班干部”也有值得商榷之处。“人人都当班干部”的前提是,班级是否真的有那么多服务岗位可设?在“好岗位”有限的背景下,“人人都当班干部”的结果必然意味着有人委曲求全,寻找“跑官要官”的路径突破。更进一步说,当班级管理只能依赖发放“官衔”,来实现服务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时候,是否也意味着相关教育手段仍很匮乏?很多学生干部往往更加优秀,这是因为他们往往拥有更多锻炼机会。这也说明在日常学习之外,学生能够得到锻炼的机会太少,乃至于不得不将锻炼机会“择优发放”。“人人都当班干部”固然是一种可贵的探索,但依旧无力改变课余教育乏力的现状——如果有足够丰富的手段使孩子得到锻炼,又何必煞费苦心根据班级人数勉强设置相应的岗位?

  从集各种优惠于一身的宠儿,到一个没有任何特权的服务者,这是班干部定义的可贵回归,也是学校素质教育的有益尝试。不过,“人人都当班干部”未必意味着一定要对应相关职务,培养包括责任与服务在内的公共意识,关键在于学校能否给孩子提供更多学习和实践的机会,至于班级事务的管理,与其“因人设岗”,不如交给那些感兴趣的孩子轮流参与,从而使孩子明白,当“干部”并非提供公共服务与实现自我价值的唯一途径。

编辑:张馨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