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问题的态度弥足珍贵

2019年12月12日08:05

来源:大河网

  只有正视问题,进而找到问题的症结解决问题,才是正确的处置流程。

  □河南日报评论员丁新科

  最近,两则教育领域的事件处理方式值得点赞。项城一民办学校以教学改革为名,先要求学生买平板电脑,后要求学生额外交系统服务费,引起家长不满。针对校方打着教学改革名义乱收费的做法,当地教育部门及时处理,对学校通报批评,并要求涉事校长停职检查。针对“温县一中学生因在寝室吃泡面被开除”一事,温县教育部门一方面澄清事实,表明当事学生并未被开除,一方面对学校处理失当的做法——让学生买20箱方便面,及时纠正,要求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处理好严管和厚爱的关系。

  教育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一举一动牵动万千家长的心,涉及群众的现实利益,必须高度重视。出现事件后,两地教育部门并未有捂盖子的心理,而是迅速展开调查,给家长以交代,回应各方关注。这种解决问题、正视问题的态度实属弥足珍贵。相反,许多地方在分管领域发生问题后,往往不是积极回应问题、解决问题,而是忙着上网删帖子,公关媒体撤稿子,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行为。只有正视问题,进而找到问题的症结解决问题,才是正确的处置流程。

  比如,在此次“温县一中学生因在寝室吃泡面被开除”事件中,教育部门的回应首先就澄清当事学生并未被开除,让谣言不攻自破。同时,对校方欠妥的做法及时纠正,这种处理方式是令人信服的,自然也不会引起所谓的负面舆情。

  当然,有一种流行观点是,出了事损害的是声誉。为了声誉,可以采用息事宁人的办法,或者是遮掩的办法。何谓声誉,自然是好的形象。好的形象从哪里来?以学校为例,是长久以来良好的学风、校风给社会上带来的积极评价。而诸如学校不端、师德失范等行为,本身就是影响优良学风、校风的“毒瘤”“蛀虫”,需要及时清理。如果拉上学校声誉一味地为这些不端行为背书,非但维护不了声誉,反而破坏了声誉。

  比如,最近上海财经大学一名学生在社交平台举报副教授钱某涉嫌性骚扰,迅速成为热点事件。接到举报后,上海财经大学迅速展开调查,并于12月9日晚发布通报:给予钱某开除处分,并按程序报请上级部门批准;撤销其副教授专业技术职务;撤销其教师资格。在调查清楚的基础上,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及时清除校园“毒瘤”,筑牢师德师风防线,维护风清气正的教书育人环境,震慑了类似行为,这才是维护学校声誉的正确方式。

  根据海因里希法则,重大故障的发生,往往伴随着无数小故障。在及时果断处理突发重大事件的同时,也要重视苗头事件和安全隐患,堵上漏洞,形成制度化做法,就会让社会多一分安宁,少一些矛盾。

编辑:史海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