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9年11月,人民网开设的《领导留言板》上网友留言总量突破200万件,与之对应的是,各级领导干部回应超过140万件,总体答复率达70%。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创新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机制”被写入全会《决定》,是各级领导干部践行网上群众路线、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遵循。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一些涉及群众身边问题的流言时常在网络上蔓延,笔者认为,答好群众“留言”方能遏制“流言”。
流言生于“不知”。群众的意见和留言,往往既有热切期盼、工作建议,又有诤言良策,但当群众拿出了“考卷”后,领导的“答卷”还没有呈现时,便会产生流言。及时答疑解惑,既是防止造谣传谣的有效手段,也是维护公民知情权的需要,更是对政府公信力的维护。
流言止于“知者”。流言从本质上说,是群众对未知的一种探究,倘若群众的“留言”得到了满意答复,公民的知情权得到了最大保障,相关流言自然就失去了滋生土壤。流言一旦出现和传播,领导干部就应迅速分析该流言产生的群体和流言的真实程度,直面流言、积极答疑,方为化解潜在危机的最好方式。否则,要么判断错误、决策失误,要么无所事事、贻误时机。网上问题,需要网下解决,建立处理相关问题的机制,通过《领导留言板》等平台收集、整理各类网民留言,确保群众意见说了有人听,听了有人办,“流言”自然就不会满天飞。(刘厚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