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传统产业,但也可以现代味爆棚;农民是辛苦职业,却也能够时尚感十足。”
□河南日报评论员薛世君
近日的两则新闻,让农民这一职业增添新内涵。一则是洛阳市建成36家星创天地,涉及精品果蔬、农产品加工、电商等领域,河洛大地涌现出一批沾泥土、带露珠的创客群。一则是山东东营11名农民获评高级职称,他们多是农业专业技术工作的骨干人员。
说起创客,多数人想到的是咖啡馆里交流项目的年轻人,或是写字楼里开会的忙碌身影。而洛阳的36家星创天地,念的则是“农”字经,做的是平台载体,以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小微企业孵化为重点,为农村创新创业提供低成本、专业化、便利化的综合服务。比如,孟津县国家级星创天地“甜蜜世界”,已提供创业服务1500人次,培育和引进新技术(新品种)57项(个)。伊川县的“乐活星创天地”,已累计培训职业农民5万余人次,创造经济效益1.25亿元。日常说起农民,很多人可能还停留在埋首田间劳作的朴实大叔之类的印象中,其实很多新时代的农民专家味十足。山东东营这11名通过高级职称评审的农民,个个“身怀绝技”,东营利津县的食用菌能手佟福兴自己培育了一种高温平菇品种,广饶县的刘廷义则“发现”了地下害虫的活动周期和规律。
不管是洛阳的星创天地,还是东营的高级职称农民,都传递了“三农”领域一个深刻的时代变化——农民越来越专业了,农业越来越有技术含量了。同时,也显示出我国农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即从传统农户分散经营向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加快转变。东营的刘廷义种植了1000余亩胡萝卜,洛阳的星创天地则批量“孵化”职业农民和合作社,仅“乐活星创天地”的众创基地规模就达5万余亩。
笔者以为,在这种行业变迁趋势下,农业要高质量发展,农民要职业化生存,就必须扭住一个“新”字,以新应变。组织形式要新。如今,农村劳动力中年轻人越来越少,通过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有效解决劳动力断代的问题,提高农业的质量效益。近年来,我省各地涌现的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龙头企业等组织形式,就各擅胜场,在推动我省农业从传统的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经营方式转变上居功至伟。
业态要新。通过开发“小罐菇”等新产品,西峡香菇2018年出口额达11.8亿美元;安阳的农村主播韩雪雪通过淘宝直播,卖光了全村的农产品;光山县有家“老陈的幸福生活”淘宝网店,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销售毛尖茶、野生土蜂蜜、葛根粉、麻鸭蛋等土特产品,开张半年多,日营业额就超过一万元……拥抱电商、直播等新业态,农业就可以插上一双腾飞的翅膀,打开一片广阔的新天地。
观念要新。随着身份向职业转变,农民不仅是庄稼院的“老把式”,更多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形象,再加上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又提高了农业的附加值,收益水涨船高之后,自然就能吸引年轻人向农业“回巢”。近些年,我省各地农业领域就涌现了一批返乡创业的大学生,让“三农”事业气象为之一新。农业是传统产业,但也可以现代味爆棚;农民是辛苦职业,却也能够时尚感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