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南水北调工程的意义远不止于调水

2019年12月16日11:21

来源:大河网

  日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5周年有关情况。水利部官员表示,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建成运行以来,工程质量可靠、投资不超、水质达标、移民安稳、群众叫好,创造了一项项工程建设奇迹、技术创新奇迹和制度创新奇迹,发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雄厚国力撑起一道千里生命线。南水北调工程创造了世界“四最”,是世界上供水规模最大、距离最长、受益人口最多、水利移民搬迁强度最大的调水工程。截至12日的统计,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量299.5亿立方米,40多座大中城市、260多个县区用上了北调水,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2亿。目前,南水已由原规划的受水区城市补充水源,逐渐成为多个重要城市生活用水的主力水源。

  回首当年,澎湃激昂。在调水中线的南端,“一江清水送京津”的口号一度成为当地群众的口头禅。仅淅川县,为修建丹江口水库,就出动10万民工,用扁担、筐子、小木船,运载黏土、砂石,把汉江截流,建起了“亚洲第一大人工湖”。在中线水源地,为了丹江口水库扩容,搬迁移民34.5万人,在世界水利移民史上前所未有。

  开渠容易护渠难,再难也要保水清。仅中线工程,输水干渠全长1277公里,向天津输水干渠长154公里。要保证清澈的浪花一路欢笑进京城,护渠护水的任务更艰巨。干渠沿线,人口密集,污染源分散。要保证从丹江口水库北上的Ⅰ级水,到了京津仍然是Ⅰ级水,少不得千里干渠沿线群众的共同呵护。为把调水干渠打造成清水走廊,中线干渠水道全程封闭,两侧划定了严格的水源保护区,阻断流程污染。在水渠管护上,沿线想方设法调动群众护渠保水积极性,严格落实分段责任制,已经形成在时间和空间上全覆盖的管护机制。

  治水先治源,坚决截住面源污染。丹江口水库上游流域涉及陕西、湖北、河南三省,共计8市43县600多个乡镇。在上游流域,采矿冶炼、汽车电镀,众多排放不达标的污染行业被纷纷出清。在东线,这10年内,山东有超过700家造纸厂,江苏有800多家化工企业,因排放不达标被关停。

  品尝南调水,反哺情更浓。自2014年以来,北京市对丹江口水源区河南、湖北两省,开展对口协作,安排资金32亿元,实施项目900多个,双方互派挂职干部320多人次,帮助5万多贫困人口脱贫。尤其近年来,生态建设与产业转型成为对口帮扶的主调。仅南阳20多个贫困村,北京市就先后投入协作资金2亿多元,帮助发展食用菌、软籽石榴、菊花生产等特色产业,带动贫困人口2万多人。吃水不忘开渠人,清流千里心连心。当滔滔江水带着甘甜涌入华北,在这南水北上的背后,还有诸多看不见的民心工程、互助工程、友爱工程。

  “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体现了合理配置资源、促进均衡发展的治理智慧。这样的世界“一字号”工程,从表面看是一个水资源调配布局问题,深一层看则是对一个大国治理能力的检验,也是一次民族同心协力的创举。这一奇迹,其价值已不限于经济和民生领域,在人文维度上的意义更为深远,再次为制度优势提供了例证。(张全林)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