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80后90后儿时味道的辣条再次登上热搜榜。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日发布“关于加强调味面制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公告,从统一“辣条”类食品分类、加强原辅料和生产过程管控、倡导减盐减油减糖等6个方面对加强调味面制品质量安全监管提出要求。
标准的出台虽然有点儿晚,但终于迈出了重要一步。
从现实来看,以辣条为代表的“五毛食品”深受80后90后喜爱,“霸占”他们的味蕾多年。现如今,这类小食品因价格低廉、色泽艳丽、口感辛辣刺激,又受到10后、00后儿童、青少年的青睐,成为学校周边的畅销食品,市场潜力巨大,成为不少厂家追捧的对象,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有面筋食品、辣条厂家一千余家,产值580多亿元。然而这些食品往往因高油、高糖、高盐或甜味剂、防腐剂超标等食品安全问题而饱受诟病,时不时会因为添加“苏丹红”或者“吃出苍蝇”等“走红”,而且“三无产品”充斥市场,威胁着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此次辣条“国标”的出台,给辣条生产提供了规范和依据,也上了一把“安全锁”,从源头上保障食品质量和安全。
标准和规矩千万条,关键在于“落实”这一条。标准的出台只是辣条安全生产的第一步,如果不能得到严格执行,那么,这个标准只能是一纸空文,不会有任何的现实意义。食品检验本身就是一个技术活,不是随便一个人就可以做的。新标准要求,生产企业要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的相关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得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还要求辣条生产企业改善产品配方,减盐减油减糖。这也说明辣条有可能会“变味”,但是否达标不是味蕾能感受出来的,必须通过精密的检测仪器,而且需要有担当、技术过硬的人员来把关。而要确保辣条的食用安全,更离不开与产品检测流程和监管相关的长效机制。菜品有地域之分,不同地域的辣条口味也有所区别,辣条标准的“南北之争”就是明证。国标的出台有可能结束这一分歧,但相关的改变和“创新”必须在标准范围内进行。只有将全部辣条生产企业纳入监管清单,并根据实际设立监测管理机构,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检测管理制度,才能将辣条生产标准落实到位。任何一个环节的执行不力甚至缺失,都会让生产标准大打折扣。
食品安全大如天。小辣条背后连着大产业,更牵涉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特别是“粉丝”用户青少年的安全。只有将辣条“国标”落实到位,才能让辣条辣出特色、辣出品位,在确保食用安全的基础上,给喜爱辣条的青少年以美的味觉享受,留下最美好的儿时记忆。(老车新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