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的未来在“融合联动”

2019年12月19日07:47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县域经济要长足发展,必须谋划区域协调发展新思路,增强自身与中心城市的连接,找准自己在城市群、都市圈中的功能和角色。”

  □河南日报评论员薛世君

  最近,《第十九届中国县域经济与县域综合发展报告》发布,河南六市齐齐挺进百强榜,分别是新郑、巩义、新密、长葛、禹州、汝州,与去年相比保持数量持平。借此回顾河南县域经济的发展历程,再打量一下入围全国县域经济百强的这六个城市,或可窥见当今地域经济发展的一些趋势。

  县域经济曾是河南的一大优势,一度在中部百强县中占据40席以上。对于河南来说,长期以来县域经济支撑全省人口的比例超过七成,县域GDP占全省GDP的份额接近2/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长年在70%以上,堪称河南经济大厦的基石。不过,虽然地位之重一以贯之,但县域经济的发展形态却在持续嬗变之中:作为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的代表作,曾经的“十八罗汉闹中原”主要仰仗于彼时蓬勃发展的乡镇企业;近十年来,遍布各县域的产业集聚区呈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之势,成为县域经济的增长极;今天再看河南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榜的这六个城市,则大部分扎堆于中心城市周边,成为高原之上耸立的高峰。

  在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包括河南在内,我国地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曾被解释为“地方竞争”——各县市为吸引资本、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在产业、税收、土地等方面开展跨区域竞争,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才有了各地百花齐放的竞相发展态势,就像“十八罗汉闹中原”时的争奇斗艳,像180个产业集聚区的遍地开花。正如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所言,没有什么因素可以比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更能解释中国经济的奇迹。但是各县市长期的单打独斗,也导致地区之间出现资源恶性争抢、画地为牢、各自为政、以邻为壑、产业同构、资源浪费、千城一面等现象,并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区域发展不平衡。

  当奋进的脚步迈入新时代,我国城市化进入了城市群、都市圈演进阶段,目前规划发展的“19+2”城市群,以及提出的34个都市圈建设,导致县市发展小圈子被打破,而整体趋向区域协调联动式发展。前几天,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一文指出,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由此,县域经济也进入一个依托、依附中心城市发展的阶段,通过积极融入中心城市的功能链、产业链、价值链来找准自己的发展定位,进而实现联动式、融合式发展。所以我们看到,近些年一直高居中国百强县榜首的,是紧贴上海的昆山市,而河南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的城市,则集中分布在郑州周边。

  前段时间笔者曾在武陟、尉氏、获嘉等地采访,一个突出感受就是,这几个县近些年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缘于积极投入郑州的怀抱,或在产业上承接郑州的外溢,或在资源上弥补郑州的需求,或在价值链上与郑州对接,从而搭乘了中心城市带动发展的快车。“背靠大树好乘凉”,在“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的新时代,县域经济要长足发展,必须适应新形势,谋划区域协调发展新思路,增强自身与中心城市的连接,找准自己在城市群、都市圈中的功能和角色。就像经济学家王德培建议的那样,与其坚守竞争思路,不如调整为寻找新地缘。

编辑:张馨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