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消费不可取

2019年12月20日07:32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陈越

  12月14日,《人民日报》发布一个微博互动话题:近六成90后有实质性负债。这个话题迅速引发热议,排在当天微博热搜榜的第二位,不少网友一边哭穷,一边感慨着生活的压力。

  中国年轻人的拮据,确有其证。今年2月,央视公布的90后“财貌”图谱中显示,接近70%的90后月收入在8000元以下,有三成的受访者是月光族。但事情真的只是“穷”这么简单吗?恐怕未必。《2017年消费升级大数据报告》显示,90后人群消费增幅达到70后的两倍。今年“双十二”消费大数据上,90后比上一年多“剁手”整整27亿次,相当于全国每个90后平均多买10次。一边是花呗白条信用卡,一边是球鞋口红买买买,90后成为新一代消费主力的同时,一个“穷”字,已经难以概括当下年轻人的生活处境。

  齐格蒙特·鲍曼提出的“新穷人”概念也许更为贴切。所谓“新穷人”,是指一群受过高等教育,有一定的审美水平,但经济能力与蓝领相差无几,聚居在城市边缘的青年。关键是,他们的收入无法满足被消费文化刺激起来的消费需求。于是,部分人的社会消费不再是对实际需求的消费,而是对符号化的物品中所蕴含的“意义”消费,即鲍德里亚定义的“消费社会”。在消费社会中,商品和令人憧憬的某些身份、地位发生了联系,而年轻人恰恰对此深信不疑。当一个90后女孩决定贷款买包的时候,是试图用一个包包打开进入某种阶层的大门,而这个包包决定了在这场入场券之争中,她是胜者还是败者。

  这背后蕴含的是一种价值观:我们可以根据一个人拥有的物品来划定他的价值和阶层属性。这种价值观告诉我们,只要拥有了代表中产的物,就能成为中产。显然,这是消费主义下发生的逻辑偷换,事实上,创造价值的应当是劳动,而不是物品。以物来划分的中产,只能是“假中产”。这个贷款买包的90后女孩,一面沾沾自喜,以为自己拥有了这个包就能提高社会位置排序,但事实是,除满足了当事人的虚荣心,其他东西都没有实质性改变。

  “假中产”的存在,表面上提供了一条“改变”阶层的捷径,实际上却是通过自我麻痹,造成社会价值的混乱。抛弃对商品的顶礼膜拜,信奉用双手创造价值的力量,走出过度消费的误区,将时间与精力用在提升自己与工作上,年轻人才会拥有真正想要的生活。

编辑:张馨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