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协会应首先履行社会责任

2019年12月25日07:23

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大河报评论员赵志疆

  2018年被爆出“跨省抓捕医生”一事的鸿茅药业,近日以获奖者的姿态出现在公众视野,引发广泛关注和争议。

  12月21日,由中国中药协会主办的“2019中国中药创新发展论坛暨《中国中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会”在北京举行。鸿茅药业、鸿茅药业副总裁分别荣获“2018年度履行社会责任明星企业”和“2018年度履行社会责任年度人物奖”荣誉称号。

  临近岁末,照例进入年终盘点的时间,各类评比、表彰、颁奖活动随之密集出现。令中国中药协会始料不及的是,原本在行业内进行的一场颁奖活动,竟然在公共舆论场掀起轩然大波。此次评奖活动的吊诡之处在于,评点的时间不是即将过去的2019年,而是上一年度2018年。众所周知,曾经沸沸扬扬的“跨省抓捕医生”就是发生在2018年,由此引发的关注和讨论贯穿该年度始终。以此为背景审视鸿茅药业此番获奖,不由得令人哑然失笑:难道“跨省抓捕医生”,就是“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

  作为中医药“明星企业”,鸿茅药业曾经风光无限、财源广进,然而,企业的社会形象与经济效益却在2018年遭受重创。虽然涉事医生最终因使用“毒药”这个词向鸿茅药业道歉,但鸿茅药业也并非无可指摘,其向外界发布的“道歉声明”虽然语焉不详,仍足以证明自身的态度。此后,鸿茅药业一直致力于消除负面影响、重塑企业形象。从塑造企业形象的角度来看,“履行社会责任奖”无疑是一个加分项;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个奖项不仅没能重塑鸿茅药业的形象,反而给其带来了不小的麻烦——不仅陈年旧案被再次翻出接受舆论检视,关于“鸿茅药酒广告曾被25个省市级食药监部门通报违法,累计违法次数达2630次,违法记录延续近10年,被暂停销售数十次”的报道,更是被大范围传播。

  就此而言,此次颁奖更像是一次不期而至的“事故”。在舆论纷纷质疑鸿茅药业何以获奖的时候,我更关心的问题是,颁奖单位中国中药协会到底是什么来头?资料显示,中国中药协会是自律性、非营利性的全国中药社会团体法人组织,组织宗旨是“沟通政府、服务企业,全面履行代表、自律、管理、协调、服务等职能,弘扬中药文化,促进中药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中国中药协会的原名是“中国中药企业管理协会”,于2000年12月改为现名。相比起原名,中国中药协会的现名中减少了“企业管理”四个字,颇为耐人寻味的是,“企业管理”似乎也同时消失在中国中药协会的组织活动中。

  当鸿茅药酒屡次因违法被食药监部门通报的时候,中国中药协会没有发声;当鸿茅药业深陷舆论漩涡,甚至连中医药产业都因此遭受质疑的时候,中国中药协会没有发声;当负面新闻逐渐平息,鸿茅药业发力“东山再起”的时候,中国中药协会不仅发声肯定,而且还不失时机送上了“履行社会责任奖”。作为连接政府与企业的桥梁,行业协会本身具有一定的行业管理职能,维护行业秩序也是行业协会最基本的信誉名片。除了“组织开展企业及产品评价、优秀企业及企业家表彰活动”之外,中国中药协会到底为“促进中药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做了多少实际工作?

  12月24日,有媒体联系中国中药协会,询问鸿茅药酒获得该奖项是否有标准可循,中国中药协会一位工作人员回应称,肯定有标准,也有评的依据,但不方便透露。上述工作人员强调:“这是我们行业内的事”。既然是“行业内的事”,何必以“社会责任”的名义颁发奖项?既然以“社会责任”的名义评奖,就必须尊重法律法规、坚守社会底线。当此之时,尴尬的不只是鸿茅药业,为其颁奖的中国中药协会也不可避免会遭受质疑。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在某些行业协会眼中,维护行业利益、服务会员企业被视为天经地义。问题是,如果失去了监督管理、沟通协调等基本职责,毫无原则地替企业“灭火”,终不免“引火上身”。

  当行业协会煞费苦心替企业消除“负面影响”的时候,可曾想到,谁来替自己消除“负面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看,督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行业协会自身先要切实履行起社会责任。

编辑:张馨予